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_音乐小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音乐小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小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七课《小音乐家》里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

这是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

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

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爱玩、爱动,而且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我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就是在附点和一字多音的地方,把握不准。

而且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很难坐住。

基于这些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有效的进行歌唱。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3、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创编歌词。

四、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解决歌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体会强、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1)播放单簧管波尔卡。

(边听音乐,边和学生一起做出强和弱的手势)
(2)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及时的评价。

2、观看旋律条,2/4 53 53|3 1.| 53 53|3 1.||
(1)通过讲解重音记号,引导学生体会强和弱的对比、以及运用。

(2)引导学生跟琴演唱这条旋律,并在旋律中体会強与弱的变化。

(二)聆听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

老师在叮咚的空拍处做出xx的拍手动作。

2、二次聆听歌曲。

引导学生做出xx的拍手动作。

3、三次聆听歌曲。

老师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

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4、四次聆听歌曲。

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

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5、五次聆听歌曲。

聆听歌曲分了两个乐段,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乐段比第一乐段多了一个叮咚声。

6、六次聆听歌曲。

老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歌曲的难点。

(三)学唱歌曲。

1、跟琴逐句学唱歌曲,并重点解决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难点。

2、师生轮唱歌曲两遍。

3、学生分成两组,轮唱歌曲两遍。

(四)创编歌曲。

1、通过观看有趣的视频、动画。

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歌词进行创编,并把学生自己所创编的歌词,带入到歌曲中去。

2、对创编的歌词进行四次演唱。

(五)课堂总结。

音乐小屋
学情分析:
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爱玩、爱动,而且有着极强的好奇心。

我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就是在附点和一字多音的地方,把握不准。

而且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很难坐住。

基于这些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有效的进行歌唱。

《音乐小屋》
效果分析:《音乐小屋》这首歌曲是一首儿童歌曲。

歌曲风趣、轻松、愉快。

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以柔和的感受。

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在本节课中,师生之间有很好的互动,学生能随着老师的语言、肢体及指令进行各种活动,活动气氛活跃,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教师的预设目标,学生在融洽和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具有清晰、科学、趣味性的特点,所以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很高,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教师的预设目标,做到了寓教于乐,获得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从效果方面来看,学生的掌握度很高,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中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一、活泼快乐的导入环节。

在优美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音乐中师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并做立体节奏律动。

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调动了学习气氛。

二、教学过程设计巧妙,进行流畅。

老师能够熟练的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并想办法让学生充分掌握。

难度前置,让学生在轻松的
气氛中处理了节奏难度。

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简单。

三、综合展示的魅力。

课堂中利用演唱、拍手、表演对歌曲进行综合的创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音乐创造力。

《音乐小屋》
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七课《小音乐家》里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

这是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

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

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音乐小屋》
评测练习
《音乐小屋》
教学反思:
歌曲《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

歌曲风趣、轻松、愉快。

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以柔和的感受。

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整堂课我以“聆听”为主线,首先我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来解决了学生聆听注意力不集中的难点。

也引起了学生模仿的好奇心,使我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走进音乐小屋来学习歌曲。

然后学生走进音乐小屋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接唱的小游戏来让学生学唱歌曲,并加入身体的律动体验。

整堂课学生仿佛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无线乐趣。

当然在该堂课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歌曲学唱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完整感受体现地还不够深刻,我让学生分句学唱歌曲,破坏了歌曲本身的整体性。

2、教学语言还欠生动活泼,导致教学的每个环节衔接地不够自然、流畅。

《音乐小屋》
课标分析:
老师的教学意图应在《音乐小屋》一课教学中,将“歌唱与律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力求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