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







翻译的价值
三方面: 1)翻译的美学价值 2)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 3)翻译的理论价值

翻译的美学价值


译文应该 “具有读者能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 的本土风格” (马丁· 路德语) 译者不仅要动笔,而且要动情。 从作品中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建构与作者相近的审 美意象,与作者心神交融,合二为一,从而“看到” 原作中的艺术意境。
翻译的策略、方法与单位 Fra bibliotek

翻译的策略概念: 根据所涉语言文化的诸多因素及要求而制 定的行动方针和翻译方式。 三个基本任务: 1)明确翻译目的 2)确定所译文本 3)制定操作方式 翻译策略的分类 1)归化式 “征服”源语言文化,试图从内容到形式将源文本“完全 本地化”,使目标文本读起来像译入语中的原创作品一样。 2)异化式 “译介”源语文化,试图从内容到形式将源文本"原封不动” 地搬入译入语,使目标文本读起来像源语作品一样。
翻译学概论
主要内容
翻译的定义 翻译本质的双重属性
翻译的策略方法与单位
翻译的价值
翻译的定义

传统定义 (a) "the action or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lso, the product of this; a version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从一 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行为或过程;亦指译作; 用另 一种语言表述出来的文本)或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the sense…" ( 把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把一种语言转 换成另一种,保留原意„„) (《牛津英语词典》)


翻译单位

概念:源文本在译入语中被重新编码的语言层次的术语。 巴尔胡达罗夫(Barkhudarov) 对翻译单位的界定为“在译入 语中有对等项的最小源语单位”。 然而,一个源文本单位可能常常被译成不同大小的译入语单 位。例如: Pass from here with an air of cheerfulness and courage, for his sake. 为了他的缘故,摆出欢欢喜喜、勇敢坚定的神气从这儿走过 去. A blooming tree absorbs the sun's rays. 郁郁葱葱的树木沐浴着阳光.
翻译本质的双重属性
翻译的“绝对性”
翻译的“相对性”
翻译的“绝对性”

要发生翻译,就必须发生转换。 “转换”是构成“翻译”的“必备条件”,即绝对条件。 伪译本,伪译 不同语言之间或同一语言内部,“百分之百”的“转换” 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翻译也不会存在。 例如:音译 翻译本质中另一“绝对属性”: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的 “对等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等。 完全脱离或完全不同于源文本的“改写本”不能算作“翻译” 例如:冯小刚 《夜宴》
信息或功能的对等程度? 完全对等 or 部分对等?

翻译比喻
目的: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翻译及相关事物的特征和意义。 17世纪法国译评家梅纳日(Gillespie Menage)批评德·阿 布朗古尔(d’Ablancourt)的“优美而不准确的”翻译作品 时,所联想到的是一位他“爱恋过的女人,她很美,但不 忠”。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了解到翻译的一个基本特征,即 在保持译文优美和对原文忠实方面,很难做到两全。 17世纪英国大文豪德莱顿(Dryden,1631-1700)把译者比作 “奴隶”,这个比喻既有“译者必须时刻听从原作者” 即 “忠于原作” 的基本翻译学涵义,同时也表达了对“卑微” 译者深切同情的文化内涵。 鸠摩罗什的“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秽也”
翻译方法

概念:解决把源文本转换成目标文本问题的门路和程序。 分类: 1)传统的二值逻辑区分: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等 2)新的二元方法论: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 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 “异化”与“归化” VS “直译”和“意译” “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涵盖面大于作为翻译方 法的“直译”和“意译”。翻译策略需要放在社会政治文化 和历史的范围里来考察,才能正确理解。 总结: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来 制定“多元互补”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


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以中国20世纪存在的三种社会形态模式为例 1)非整合模式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立) 社会成员对官方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操作方式普 遍缺乏认同感。此时,翻译文学发展在总体上是政 治化趋向。 译者从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出发制定某种翻译策 略,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明显受其政治意识的趋导。
翻译的理论价值
翻译本身并非理论,此处指其对翻译研究和 翻译理论的价值。 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翻译理论的存在才成为 可能,同时因为它的发展,翻译理论才得以 发展,



结论:
翻译本质中的“相对性”,即“翻译对等”这个“翻译绝 对属性”所包含的“相对”意义。 所有翻译文本都是“部分对等于原文”的文本


第三形态 产生于译入语言文化与源语言文化之间的一个形态 翻译作品不被看作必须首先依附另一作品(源文本)或另一 语言(译入语言)的产品,而是首先看作是具有自己独特身 份的产品。 代表的文化身份,与源文本并不“完全对等”,与译入语言 并不“完全同化”,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相对独立的个 体。
翻译的“相对性”

任何一个经由语际转换得来的目标文本都不可能是绝对对等 于源文本。所谓“对等”即“部分对等”,亦即相对意义而 非绝对意义上的对等。


教材P7-8,ST转化为TT时
图三:无损或近乎无损的转化,TT还原后的文本与ST在内容 上一致或近似一致; 图四:有损的转化,TT还原后的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将小于或 等于ST所包含的信息量; 图五:转化过程中对原始信息的增删等,TT还原后的文本所 包含的信息量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ST所包含的信息量。




2)半整合模式(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时期) 同一政治体系下,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并不处于政治对抗中, 意识形态领域有一定协调机制,法律本身不健全,法制常易 被人治所取代。 翻译被纳入到政府管理体系之中,译者翻译观念空前一致, 文本选择上空间很小。俄苏文学、欧洲古典文学和社会主义 国家的文学作品占据中心地位。 3)整合模式(20世纪的最后20年) 政局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对政府具有高度的政治 认同 翻译选择的全方位性; 专业人士充当赞助人,组织大型翻译活动; 从政治需求向文学追求转变,注重以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为翻 译择取标准。
(b) “【翻译】①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 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 古代语与 现代语之间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 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②做翻译工作的人”(《现代汉语 词典》(修订本))
“转换”和“意义保留”?

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定义
(1)“用其他语言来解释语言符号,并将翻译过程理解为将 一种语言中的信息替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完整信息,而非替 换为孤立的语码单位”(Jakobson, 1959/2000:233) (2)“把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 (译入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 (Catford, 1965: 20) (3)“从一套语言符号到另一套语言符号的‘意义’转移” (Lawendowski, 1978: 267) (4)“从语义到文体,用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 现源语信息”(Nida and Taber, 1969: 12) (5)“生成一种与特定源文本有关系的功能型目标文本,这 个关系是根据目标文本应达到或需要达到的功能(翻译目的) 来加以说明的”(Nord,1991: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