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出现了失衡现象 ,认为原因之一是缺乏传统美德教育 ,
为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个人的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倡导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气节;在国家观念层面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中华传统美德中所表现和提倡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二.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人格理论体系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人的道德观形成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一直处于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倡导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相济的生命哲学。

儒家思想蕴涵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的功效。

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

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三.传统美德与人格培养
(一)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

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

”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

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

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弘扬传统美德中的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历来是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和动力。

从战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唐“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韩愈,到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明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古人的这些嘉言懿行无不表明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

这种几千年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

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

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

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

“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

“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

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

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

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

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

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

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

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

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

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

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

孔子称作“为仁之方”。

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
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

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

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

”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

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

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

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

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文献:
[1]《中国报业》2011年第02期作者:胡春贞
[2]《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七卷)》200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