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1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1

一、健全人格的含义
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

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人际关系和谐。

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3、独立自尊。

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
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及其调适
(一)悲观
悲观心态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对人尤其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伤害极大,应引起大学生自身的重视。

如何调适、改变悲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呢?德国心理学家皮特·劳斯特提出了改变悲观、培养乐观的10种调适方法:1.越担惊受怕,就越易遭灾祸。

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

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

4.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努力去发现有利的条件。

6.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失望情绪的缓冲器。

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

这才是值得庆幸的。

8.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

9.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

10.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末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

(二)激惹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遇事容易激动,有的大学生更容易冲动,引起激情。

为了克服激惹的缺点,心理学家提出以下几种调适的方法:
1.应学会遇事做“延迟反应”。

在行动前多思考,而不是行动才后悔。

2.多注意自我修养,养成抑制冲动的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谨慎、自制、耐心和有条理的品质。

(三)多疑
多疑这种心理失调在生活中往往不易引起人的注意。

有多疑人格心理失调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关系紧张,过分敏感他人言行,自己也会经常陷入苦闷的消极心理中。

这种学生往往性格软弱,女生多于男生。

当大学生出现了多疑心理时,应注意运用以下方法调适:
1.首先做人要心胸开阔,心地坦荡。

2.要学会人际之间的沟通。

3.在产生多疑之时不要马上表露在你的行为上,应多留心观察你所怀疑的人和事。

(四)害羞
害羞这一心理缺陷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身
上很常见。

一般说来,自我保护心理过强的大学生容易出现害羞心理,他们往往有以下的人格特点:
(1)与人交往过于谨小慎微。

(2)过于自我关注,自尊心过强。

(3)自信心不足。

害羞心理的产生和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有关系,粘液质与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容易出现此心态。

但更多的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要求过严、受过贬低等。

何改变害羞的心理缺陷?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
行自我调适:
1.首先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

2.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议论和评价。

3.要增强自信心。

4.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弥补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五)嫉妒
大学生经常生活在同龄青年群体中,而这种环境充满天然的竞争意识。

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追逐、攀比的气氛较浓。

克服嫉妒心理,注意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调适:
1.学会宽容,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美德。

2.改变思维方式。

(六)自卑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个人与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如何帮助自己走出自卑的阴影呢?心理学家建议采
用以下调适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
2.悦纳自我
3.积极与他人交往
4.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三、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与途径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大学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塑造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人格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全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而健康人格的塑造,最关键的还在于大学生自身。

人格是稳定的,但在后天的努力下既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也可以改变不良的人格品质,为此,大学生可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

1、丰富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塑造和优化人格的过程。

在现实中,不少人格缺陷甚至障碍都来源于知识的贫乏。

无知容易使人粗俗、自卑,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明智、自信、坚强、谦和、大度等。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符合自身能力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抱有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正确地分析事物,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稳妥地处理事情。

这样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的人格品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

3、面向社会,勇于实践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活动可以培养人格,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更具有直观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社会生活的锻炼,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

因此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大学期间参加杜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多具有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独立性强、富于创造性、善于交往、自信、果断、讲效率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这些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经验丰富,毕业后大多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
人格优化要从每一件眼前的事情做起。

一个人的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

小事不仅有塑造人格的丰富意义,而且无数良好的小事可“聚沙成塔”,最终形成优良的人格,诸如一个人的坚韧、细致,乃至开朗、热情、乐观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
我们知道人格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人格在集体中形成,也在集体中展现。

集体是个人展现人格的平台,也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首先,大学生应该接近他人、关心他人,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他人需求,解决他人的困难,体察他人的喜怒。

通过关心他人,培养助人为乐的好品格。

其次,真诚与他人交流。

真诚友好而有度地开放自己,达到与他人心灵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重视人格的培养,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未来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健康人格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但又要寻找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地发展自己,促使自身健康人格的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