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1. 定义: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2. AMI中的动态变化: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3. 影响因素:
➢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
➢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4. 临床应用:
(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
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
➢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l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
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
以上,或下降过程再度升高形成双峰、多峰,则提示可能发生心梗延展或新的部位又发生心梗;
➢溶栓再通的判断,准确性可达95%以上(用Mb判断冠脉再通的指标是:①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②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③Mb到达峰值时间〈6小时)。
➢预测预后:Mb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心梗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峰值升高显著,在血液中持续72-96小时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而峰值低,发病24小时即恢复正常的,预后良好。
(2)其它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
➢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3)骨骼肌疾病: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以及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
升高程度可为参考值上限3-30倍;
➢升高随病情和病程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4)横纹肌溶解症:
肌细胞坏死并释放肌细胞内容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血中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增加。
(5)其他:
➢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
➢脑梗塞、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