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当前,正是因为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模糊不清,才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阅读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终“费时多而收效甚微”。

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体现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力求恰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

近期,国内许多语文教学专家纷纷呼吁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内容”转到教“课程内容”,也就是“课程目标”。

老师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直在课文中来回打转,总觉得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在内容分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把主要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其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目标是是比课标目标更下位、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表述的时候,不能完全照搬课程目标。

比如:一开始,殷老师制订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越位
的目标。

高旗老师建议降低目标,用课程目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表述。

专家认为,这样照搬课程目标,还不够明确。

根据学生基础,我们把目标调整为“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这样就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了。

大家看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用关键词语,行为动词——补充,行为程度——完整。

大家可以仔细琢磨语文课标中的学段目标,都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

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

像“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等,从教师角度表述,要改进。

行为主体在表述的时候也可以省略。

第三,要适合学生基础。

目标定位要准,不越位。

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反复推敲目标的高、低、难、易。

上面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不再例举了。

第四,目标要少,不贪多。

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比如朗读教学的目标,从开始的“有感情朗读地课文”,调整为“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变得少而精,就容易实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