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中考诗歌赏析(附详细答案、分析、译文)

辽宁中考诗歌赏析(附详细答案、分析、译文)

辽宁中考诗歌赏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落日帐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A.此诗为触景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以及人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B.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字,隐隐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D.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华”指北京;“黄花”指菊花;“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肝胆”指真诚的心;“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是青色,言位最低的官服色。

B.词的上阕先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次写词人沉甸甸的心情,因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外国列强割地赔款,前途危殆;最后写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甘愿,抒发忧国忧民虑己的矛盾心情。

C.词的下阕,写作者虽为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

可叹的是,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觉泪湿衣衫。

D.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伤心。

3.下面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

C.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D.全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与友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金樽”“玉盘”“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三个词语的夸张上。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点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5.选出下面对《渔家傲•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塞下秋季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B.“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安静;“边声、连角声”是躁动。

把静与动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国泰睦邻景象的画面。

C.“一杯”与“万里”形成悬殊对比;“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大地铺满秋霜,深夜传来抑扬的羌笛声。

心之所想、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是凄清悲凉的。

D.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又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了出来。

6.下列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歌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闲来”两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

D.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7.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写出了泰山的郁郁葱葱和雄伟阔大的气势。

B.“阴阳割昏晓”是指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割”写出泰山的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C.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又写薄暮时鸟儿投林归巢,表现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尾联两句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8.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

9.选出下列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的一二句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泰山,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

这两句写出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

B.中间四句由动景转为静景,不仅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还将诗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C.“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表现了他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D.全诗无“望”字,但“望”贯穿全篇。

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10.古诗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物是人非事事休,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①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

②嗔:嫌怨。

③焙:用微火烘。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行的环境。

C.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二.古诗词赏析(共26小题)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好事近•咏梅【宋】陈亮的皪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

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苗。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

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

【注释】①的皪:鲜明。

②玉奴:泛指美人。

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5.古诗文阅读。

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①看②成竹,客至从嗔③不出迎。

【注】①上番,方言,“头一回”的意思。

②看,欣赏③嗔,嗔怒。

此处反用王子猷看竹不问主的典故。

(1)下列关于诗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的第二句笔锋一转,写春笋长势太盛堵住柴门带来烦恼,起到欲抑先扬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