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世纪1年代之前,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其绝对值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和新疆等北部省份。
1年代之后,中国小麦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少。
下图是1950年以来中国小麦种植面积重心迁移轨迹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0世纪1年代之前,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份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入B.优选良种C.开垦耕地D.引水灌溉2.20世纪1年代之后,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B.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减少C.南方城市用地增加D.北方耕地面积减少3.20世纪1年代之后,黑龙江最可能扩大种植面积的农作物是A.水稻B.黄麻C.花生D.甘蔗【答案】1.A2.B3.A【解析】【分析】1.20世纪1年代之前,受国家政策影响,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往新疆和黑龙江,这些地区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为开垦荒地、引水灌溉、优选良种提供了可能,这些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导致小麦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故人口迁入是最主要因素。
故选A。
2.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适合水稻种植,而小麦以旱地种植为主,因此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小,即使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增幅不会太大;南方城市用地增加可能会减小南方小麦面积,AC错误。
我国人多地少,国家有土地保护政策,北方耕地大量减少的可能性不大且不会大幅减少引起小麦重心转移,D错误。
“1年代之后,中国小麦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少”,由于20世纪1年代之前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绝对值大,因此北方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最可能导致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B可能性最大。
故选B。
3.黄麻、甘蔗主要在热带种植,BD可排除;花生对气温、水分和土壤有一定要求,一般在暖温带山地丘陵种植,黑龙江平原面积广,山区海拔高、气温较低,花生不适合在黑龙江种植,C错误。
黑龙江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夏季雨热同期,水源充足,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求,水稻在黑龙江可以种植,因此20世纪1年代之后,黑龙江最可能扩大种植面积的农作物是水稻,A正确。
故选A。
2.四川攀枝花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业型城市,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城市建设沿金沙江两侧布局。
下图示意攀枝花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展强度与GDP、工业增加值的关系(注: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用地拓展强度指数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的快慢,数值越大,表示扩展越快。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攀枝花城市兴起的最有利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C.工业基础雄厚D.河谷地形低平2.据图中信息判断,攀枝花A.1986-1994年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多样B.1994-2000年工业用地面积逐渐缩小C.2000-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2006-2010年工业用地增加幅度最大3.年,攀枝花市GDP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张B.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主导C.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D.城市空间结构趋向集中【答案】1.A2.C3.C【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示:四川攀枝花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业型城市,再结合所学知识,攀枝花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其发展最有利的条件在于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以及附近丰富的煤炭资源。
故选A。
2.结合材料信息读图分析可知,1986-1994年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强度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缓慢,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不大,A错误;1994-2000年工业用地面积拓展强度指数一直是正值,说明工业用地面积逐渐扩大,B错误;相比较2000年之前,2000-2006年GDP的增长幅度大,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强度指数低,因而反映出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C正确;1986年-1994年工业用地增加幅度最大,D错误。
故选C。
3.结合材料信息读图分析可知,年,工业用地面积拓展强度指数明显下降,说明工业用地增幅减慢,A 错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大,说明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B错误;GDP大幅增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降低,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拓展强度指数下降,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C正确;随之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更加合理,D错误。
故选C。
3.《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天马行空的科幻电影曾“霸屏” 2019年春节期间话题榜。
该麻影讲述的是太阳即将自然衰竭,地表出现极寒天气。
为了挽救地球家园,人类将地球停转并装上特殊推进裝置将地球推离公转轨道,准备在千百年后寻得新的适宜恒星星系的故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太阳的内部聚变反应逐渐衰减,可能导致A.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B.地球板块运动减慢C.南北极极光现象增多D.山地林线位置上移2.若地球突然停止自转,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地表物质立即向西抛洒移动B.各地气温的日较差开始缩小C.部分沿海马上出现海水退去D.全球气压带的气压状况反转3.若根据材料情景推断,“推动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新能源将是A.生物能B.太阳能C.核能D.风能【答案】1.A2.C3.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自转运动地理意义的知识点。
1.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的内部聚变反应逐渐衰减会太阳辐射减弱,到达地面的热量减少,积温也减少,农作物生长周期会延长,而生长期会变短;地球板块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太阳辐射减弱则抛洒到地球上的带电粒子会减少,极光现象也就有所减少;全球气温降低,山地林线位置将会下移。
故选A。
2.地表物质与地球保持同步角速度旋转运动,若地球停止自转,因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地表物质将因惯性向东抛洒;地球自转停止,昼夜交替时间接近恒星年(地球需绕日转一圈才能完成昼夜交替),昼半球持续增温,夜半球持续降温,所以地表昼夜温差将增大;因海水向东涌动,大陆东岸海水因惯性将快速退去;全球大气因惯性向东移动,风压带将会顺势紊乱而非颠倒。
故选C。
3.人类正在远离太阳,太阳辐射减弱,不可能是太阳能;太阳辐射减弱,导致生物能的生产量将缩减,而且较难提取成高效持续的动力;风能是太阳辐射能的转化,三者都不是理想的能源。
而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密集型能源,不以离开太阳而受到影响。
故选C。
【点睛】生长期是指植物能够生长的时期(均温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时候),生长周期则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即一熟)。
林线是指山上林草界的上限。
气温降低,林线下移,气温升高,林线上移。
4.下图为北半球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高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A.降水总量夏季多冬季少B.降水量随海拔升高递减C.降水垂直变率夏季大冬季小D.1500—1800米处降水季节变化最大2.该地1~5月同一海拔高度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A.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B.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C.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D.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答案】1.D2.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读图可知,该山地同一海拔高度上,降水量在冬季多于夏季,A错误;在同一月份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降水量垂直变化夏季降水量变化小,冬季变化大,C错误;1500-1800米高度上降水线分布最密集,季节变化最大,D正确。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且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降水多。
西风带影响增强降水应该增多,A错误;该地区不受信风带影响,B错误;1-5月份降水逐渐减少,是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而气压带、风带相应北移,该地受副高影响增强,降水量减少,C正确。
该地区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山地同一海拔高度上,降水量在冬季多于夏季;在同一月份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降水量垂直变化夏季降水量变化小,冬季变化大;此山1500-1800米高度上降水线分布最密集,季节变化最大。
5.沼泽湿地积水深度的变化反映着湿地需水量的变化,而湿地需水量的变化则是湿地水分收支变化的结果。
下图示意实测的1997-1999年植物生长季三江平原某沼泽试验场湿地积水深度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测试场数据表明A.该地生物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B.该湿地水环境质量逐渐提高C.该地被开垦为耕地可能性增加D.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小2.测试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积水深度水位总体变化不大B.该湿地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C.没有地表积水干涸现象出现D.8月份总积水深度变化较小【答案】1.C2.B【解析】【分析】1.整体看,该地湿地的积水深度减小,1999年出现0cm,则推断该地的湿地面积减小,则该地生物多样性可能有减小的趋势,湿地水环境质量逐渐降低,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ABD不对。
湿地积水深度减小,则该地被开垦为耕地可能性增加,C正确。
故答案为C。
2.图中看,积水深度水位总体降低,湿地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A不对,B对。
1999年7月以后的积水深度为0,则出现地表积水干涸现象,C不对。
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看,8月份总积水深度变化较大,D不对。
故答案选B。
6.“太平洋垃圾岛”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上漂浮的垃圾带,以塑料垃圾为主,覆盖面积超过160万km2。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此发现有大量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美国夏威夷群岛C.日本东海岸D.加拿大西海岸2.该垃圾岛会A.加剧全球变暖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C.影响洋流流向D.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答案】1.C2.D【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太平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上。
该垃圾岛的物质应由洋流运动带入并汇集而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洋流向南流,不可能把垃圾反向带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上,排除A。
美国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没有位于洋流主要流经地区,产生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的可能性小,排除B。
日本多地震和海啸,为了减轻地震伤害,沿海地区多木质房屋,日本汽车拥有量大,发生海啸时容易把日本东海岸的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带入海洋,再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带入垃圾岛所在区域,因此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日本东海岸,选项C符合题意。
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主要向北流,不流向垃圾岛,一般不会把垃圾带入垃圾岛,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