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 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
2.教学的形式阶段
3.教育性教学
(四)道德训练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因而置其于教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
训练是赫尔巴特实现其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希望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所谓友善他人的感情,自我克制的意志,遵守并服从既定法制的道德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方法:
(1)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2)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
感。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健康生活是进行完善训练的基础。
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在赫然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
赫然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然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
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
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世界发展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
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
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教学的简练性。
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6页,296页,298页),但更为重要的
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
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6页,296页,298页)。
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
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用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要求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特殊’的明确清楚,对于许多‘特殊’的联合,对于已联合的首尾一贯的次序,以及贯串于这个次序中进行的某种应用”(张
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70页)。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
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