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层剖面目 录1 1 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 ...................................................................................................................... 12 2 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 ................................................................................................................1 2.1 剖面的选择 (1)2.2 剖面的布置 (1)3 3 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4~6人) ................................................................................................................................................2 3.1 前后测手的任务 (2)3.2 分层及描述员的任务 (3)3.2.1 划分地层 (3)3.2.2 观察并描述地层 (4)3.2.3 绘制地质素描图或拍摄照片 (5)3.3 表格记录员的任务 (5)3.4 采样及产状测量员的任务 (8)3.5 绘图员的任务 ....................................................... 8 4 4 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 .............................................................................................. 8 5 5 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 ................................................................................................................9 5.1 直线法 (10)5.2 导线法 (11)5.2.1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11)5.2.2地层剖面图的绘制 ............................................... 11 6 6 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 ................................................................................................. 1313 7 7 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 . (1414)7.1 概述 (14)7.2 剖面描述 (15)野外攻略之野外攻略之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层剖面1 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a.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地层单位;b.研究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古地理;c.研究大地构造背景。
2 剖面剖面剖面位置的选择及位置的选择及位置的选择及布置布置布置2.12.1 剖面的选择剖面的选择a.选择地层较发育较齐全较连续的地段(层序完整、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b.选择基岩露头较好的地段(地层顶底面出露良好);c.选择构造较清楚较简单的地段,尽量选择未遭受构造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而导致地层重复或缺失的剖面;d.选择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的地段,对局部不理想地段,可采用平移到附近测制辅助剖面进行补充。
2.2 剖面的布置剖面的布置a.剖面方向应尽可能垂直地层走向;b.岩层倾角平缓时,剖面线最好布置在地形陡坡处,反之,剖面线最好布置在地形平缓地段;c.地质构造复杂区,剖面方向可以与地层走向有一定夹角,但两者之间的夹角不宜小于60°(90°是最理想的);d.当露头不连续时,在相邻地段布置短剖面加以拼接;e.当关键地段被覆盖,且两侧一定范围内无拼接对比的标志层时,应采用探槽(TC)或剥土(BT)予以揭露;f.剖面起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位中,终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上覆层位中。
例如:所要实测的地层是石炭系(C),起点要放在泥盆系(D)的顶部,终点要放在二叠系(P)的底部。
如下图1所示:图1 剖面起点、终点布置示意图3 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4~6人)以6人组为例,其参考分工方案为:前后测手各l 人,分层员(描述员) l~2人,填表员l 人,采样和产状测量员l 人,绘图员1人。
3.13.1 前后测手的任务前后测手的任务前测手1名,负责布置分导线的前进方向,测量分导线的坡度角、方位角和斜距; 后测手1名,协助前测手测量分导线的坡度角、方位角和斜距。
具体工作步骤为:a. 在已经确定的剖面线上,选择导线点,并做上标记(标注导线点号)。
导线点的选择原则是:导线点应选择在地形明显起伏或剖面方向转折处以及剖面的起点和终点。
导线点号的编码,由剖面起点至终点依次为0、1、2、3、……;b. 丈量分导线的斜距(即皮尺读数);c. 测量导线方位角:导线方位角是指分导线起点至分导线终点的方位角。
前、后测手共同测量,两者测量误差应小于3°;d. 测量坡角:沿导线方向上坡上坡((仰角仰角))记为正角,下坡下坡((俯角俯角))记为负角。
前、后测手共同测量,两者测量误差应小于3°;e. 后测手负责将导线号、导线斜距、导线方位角和坡角等测量结果及时报给表格记录员。
导线号用0-1、1-2、……表示。
导线1-2指的是导线点1和导线点2之间的导线,其中1指的是该导线的起点,2指的是该导线的终点;注意继续向前测量时导线间的衔接,测量所得有关数据由后测手通知表格记录员,待记录、绘图、取样各项工作完毕后方可前进。
总之,组员应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实测任务。
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可做如下分工,见下表1(实测地层剖面人员分工参考表)。
表1 实测地层剖面人员分工参考表 人 员主要任务 4人组 5人组 6人组 前、后测手布置导线、测量方位角、坡度角、斜距等 2人 2人 2人 表格记录员记录表格数据等 1人 1人 1人 分层及描述员划分地层并描述等 1人 1人 绘图员绘制导线平面、地层剖面草图等 1人 标本采集员 采集标本、量产状等 1人 1人 1人3.23.2 分层及描述员的任务分层及描述员的任务分层员1名,负责划分地层,描述岩性,并指挥全组。
具体工作步骤为:3.2.13.2.1 划分地层划分地层主要根据岩性、岩石组合类型以及根据重要的地层界面来划分。
3.2.1.13.2.1.1 分层的基本原则分层的基本原则a. 按地层剖面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分层厚度在图上大于1mm 1mm 的单层的单层;b. 岩石成分有显著的不同;c. 岩性组合有显著的不同;d.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明显的不同;e. 岩石的颜色不同;f. 岩性相似,但上、下层含不同的化石种属;g. 岩性不同,但厚度不大的岩层旋回性的重复出现,可将每个旋回单独作为一 个旋回层分出;h.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有意义的特殊岩层,例如底砾岩层、古土壤层、含矿层、化石富集层、岩性独特的标志层等等,对于这些岩层,即使厚度不大也应单独分层,在剖面图和柱状图上予以夸大表示(可夸大到1mm ); i. 重要的接触关系,如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或重要层序。
3.2.1.23.2.1.2 分层的精度分层的精度((表2)最小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mm 所代表的地层厚度,最大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cm 所代表的地层厚度。
分层厚度的下限通常为自然岩层厚度。
表2 实测剖面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关系3.2.3.2.22 观察并观察并描述地层描述地层描述地层3.2.2.13.2.2.1 岩性岩性、、岩性组合及基本层序的观察岩性组合及基本层序的观察a. 观察岩层中各类岩石的颜色、岩石成分、结构(包括颗粒的粒度、分选和磨圆); b. 观察岩层中各类岩性的组合方式、单层厚度及基本层序;c. 对分层岩性及岩性组合进行正式的命名,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白色薄层粉砂岩; 灰黄色厚层灰岩夹灰黄色薄层泥灰岩;注:基本层序也叫基本地层单元,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在露头范围内观测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地史时期沉积物和沉积作用过程中自然记录的最小地层综合体,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结构单元。
3.2.2.23.2.2.2 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古生物化石的观察a. 首先对露头的古生物化石进行系统的观察,初步确定主要类别,对时代意义强的化石类别,需仔细观察;b. 观察化石的保存状况,包括保存位置、分选性及排列方向,确定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埋藏;c. 采集时不仅采大化石,还需采集各类微体化石;d. 如岩层内保存有大量个体大小不同的化石时,应当收集自幼年期至成年期一系列反映个体演化发育的标本;3.2.2.33.2.2.3 地层接触关系的观察地层接触关系的观察(1)整合接触 (a.连续,b.间断);(2)不整合接触:a.平行不整合:主要特征是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具明显的剥蚀,缺失地层,通常具古风化壳、底砾岩及规模较大的冲刷面;b.角度不整合:主要特征是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具明显的剥蚀,缺失地层,通常具古风化壳、底砾岩及规模较大的冲刷面,上下地层变质程度差别较大。
3.2.2.43.2.2.4 沉积构造的观察沉积构造的观察 比例尺最小分层厚度(m) 最大分层厚度(m) =最小分层厚度×10 允许浮土掩盖宽度(m) =最大分层厚度/2 1:1000.1 1 0.5 1:2000.2 2 1 1:5000.5 5 2.5 1:10001 10 5 1:20002 20 10 1:5000 5 50 25a. 层理构造(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及潮汐层理);b. 层面构造(波痕、冲刷痕、压刻痕 、泥裂、雨痕、食盐假晶及足迹);c. 准同生变形构造(常见的准同生变形构造有负载构造、包卷层理、滑塌构造等);d. 化学及生物成因构造(鸟眼构造、叠层构造)。
3.2.2.53.2.2.5 描述的主要内容描述的主要内容详细描述每一分层的岩性、所含化石、地层产状及其接触关系,对标本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