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地层剖面方法
1.5cm
2.5cm
1.5cm
2.5cm
关 键!
实测及记录
√√ √ √
√
√√
√√
√√
➢分导线号:第一导线为0-1;第二导线为1-2,依此类推。
➢分导线方位:指前进方向的方位角, 前后测手平均,相差在2度之内。
➢分导线斜距:每一导线的长度。
➢分层斜距:分层在导线上的长度。在同一导线上各分层斜距之和等 于该导线的总长度。
➢坡角:各测段首尾之间地面的坡角,以导线前进方向为准,仰角为 4
主要内容
一. 目的和要求 二. 野外实测剖面 三. 室内整理与制图
一. 目的和要求
➢目的:了解地层序列(岩性、化石、时代、环境), 并确定填图单位
➢要求:查明以下信息 1)岩性 2)层和组的划分,地层厚度 3)接触关系 4)地层的时代 5)形成环境
二. 野外实测剖面
1. 选择剖面
要求: 1)剖面方向尽量垂直走向 2)地层出露齐全,具有代表性 3)构造简单,尽量绕过褶皱,断层发育的地段 4)露头良好,连续,接触关系清楚 5)尽可能地化石丰富 6)剖面线尽量少拐弯,否则增大测量的累积误差
➢ 根据对剖面研究的精度要求,确定剖面比例尺。本次实习采用 1︰2000的比例尺。因此, 在实测剖面过程中,凡是在图上能 表示2mm宽度的岩性单位都要划分出来,而有特殊意义的矿层 、标志层等,即使在图上表示不足2mm,也应放大至2mm夸大 表示。
必备工具
➢ 罗盘、锤子、放大镜、GPS、 ➢ 测绳或皮尺(50米)、直尺或三角板、量角器 ➢ 铅笔、橡皮、记录本、记录表格 ➢ 地形图
工作内容和要求
➢ 前、后测手:测量导线的斜距、方位和坡角。 ➢ 斜距:后测手持0 m 端站定在剖面的起点,每一导线的长度视地
形及分层变化确定,使一条导线上的坡角和方位一致。 ➢ 方位:指导线前进方向,取前、后测手罗盘读数的平均值; ➢ 坡角:取后测手所测的仰角为“+”,俯角为“-”,取前、后测手
罗盘读数的平均值。 ➢ 测量所得有关数据由后测手通知记录人员。待记录、绘图、取样
各项工作完毕后方可前进。
➢ 采样和产状测量人员:要按要求系统采集各种标本、样品和测量 各种地质要素的产状。每一分层都应有一定数量的标本。每一个 标本都要有具体的层位。
➢ 尽可能采集完好的标本并使其规格化。采样、编号、写标签以及 包装有序进行,不可漏采、误采或使标本的编号和位置发生混乱。 相关数据通知记录人员。
测前准备
➢ 1)野外分层,逐层观察描述,野簿记录
颜色,层厚,成分,结构,构造,标本,照片,产状, 其它
➢ 2)做信手剖面图
组织和分工
➢ 以组为单位进行,一般包括:
▪ 前、后测手(身高差不多) ▪ 分层员 ▪ 记录、填表人员 ▪ 样品采集、产状测量人员
2人 1人 1人 1-2人
定时轮换,达到学习、锻炼的目的!
➢ 采样标本包括岩性标本、化石标本和薄片标本。
➢记录员:
➢准备好“实测地层剖面登记表”,工作中随时将各种测量数据、 有关内容准确及时地填入表中的相关栏内 。
➢填表人员工作量大且责任重,及时向各工种人员询问所测数据 及记录内容,有责任检查各类人员工作情况并掌握整体工作进度。
➢分层员:讨论分层工作,可以组织后测手以外的其余 组员共同探讨
√
√√
√
√√
参考实习指导书
导线平面图
➢1. 计算平均方位角:所有导线方位角的平均值 ➢2. 选择水平基准线方位 选取整数,例如:平均方位角67°,可选取70 °作为 水平基准线方位
➢分导线号、分层界线、代表性产状、分层代号、地物标志等 ➢大层分层画半圆,圆弧弧口朝向岩层倾向
地层实测剖面图
➢1. 作水平标尺、竖直标尺(同比例尺) ➢2. 勾绘地形轮廓线 ➢3. 投影地质点、画剖面轮廓图 ➢4. 填充花纹 ➢5. 图件整饰(地层代号、产状、化石等) ➢6. 图名、剖面方向、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
正,俯角为负。前后测手平均。
3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
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 分层号:从剖面起点开始按划分的地层单位顺次编号,如第1层用代号①
表示,依此类推。 岩性及化石描述:尽量简单,如灰色薄层状灰岩(由分层员报读) 地层代号:O1y、O1l、O1m ……. 标本编号:B1-1 (第1个分层、第1块标本)
以上10栏在野外必须完成!
➢ 分层情况:
1. 1导线=1小层 分层号① 2. 1导线=n小层 分层号① ② ③……… 3. 1导线<1小层 无分层斜距
➢换导线的原则
1. 坡度明显变化处 2. 尽可能在分层界线处
三. 室内整理与制图
➢ 室内工作包括野外资料数据的整理与换算,导线平面 图和地层实测剖面图的制作三个方面。
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岩性花纹包络线宽度1cm,分层包络线1.5cm ➢岩性符号宽度2.5mm
图例(剖面图的下方)
➢ 图例中的花纹按国标标准充填, 与剖面图的内容一一对应 ➢ 长12mm, 宽8mm ➢ 整体由碳酸盐岩到碎屑岩, 局部由粗到细或者反过来 ➢ 排列整齐美观
灰岩
白云岩
粗粒砂岩
细粒砂岩
千枚状板岩
责任表(右下角) 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