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
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
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强,这是浮力难学的第二个原因。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养成了思考、讨论、合作的习惯。
他们的思维方式要求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浮力比较抽象,但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本节内容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在一系列情境中建构新知,发展思维。
三、说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
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说学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情境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以小实验乒乓球在水中浮起,乒乓球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学了浮力这节知识,你就能解释其中的原因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浮力学生活动1:探究漂浮在水面上和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让学生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放手后,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
现象: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教师:漂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在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交流、分析:乒乓球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时,受平衡力的作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乒乓球保持静止状态。
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教师强调: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学生活动2: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一金属块放入水中将下沉,下沉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探究。
测量圆柱体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1、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圆柱体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就是圆柱体块所受的重力。
2、把圆柱体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变化了多少?实验现象:圆柱体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它说明什么问题?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圆柱体块受到水向上的力即浮力。
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的值,就是浮力的大小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3:思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观察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而且深度不同,其压强不同。
如图示浸没在水中的长方体,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对物体水平方向的受力没有影响。
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记为h1、h2,h2>h1,因此,液体对长方体下表面的压强要大于液体对上表面的压强。
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是相同的,所以,液体对长方体向上的压力F2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F1。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瓶,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且保持瓶口朝下,若往瓶里注水,猜想乒乓球的状态,再观察;用手掌堵住瓶口,再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日常生活我们知道,木头在水中漂浮,但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人在水中会下沉,但在死海中却能漂浮在水面。
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就越感到浮力大。
由此引导学生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把物体悬挂在弹簧测量计的挂钩上,把物体浸在水中,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现象: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越大。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2、将同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现象: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将同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把物体分别浸入水中和盐水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实验现象:物体浸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小,浸在盐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实验现象分析:物体浸在水中和浸在盐水中的体积一样,但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分析归纳上述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3、课堂小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4、巩固练习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F1B.F2C.F3D.F4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重为9.8N ,浸在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其示数为5.8N ,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 ,浮力的方向是 。
3.一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表面受到15N 的压力,下表面受到20N 的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4、小王将重为4 N 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
5、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
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A.F1>F2B.F1=F2C.F1<F2D.无法比较6.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C .保持不变D .变为零【板书设计】竖直向上 产生方向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F 浮 =G - F 概念 决定因素 ⑴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⑵跟液体的密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