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主导教学模式】【基本概况】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英文全称为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是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的合作学习专家Robert Slavin及其同事于1986年设计成型的。
关于这一模式的汉语命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用词,暂采用我国著名的合作学习专家王坦的命名。
STAD是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简单、最为灵活的一种,几乎与任何学科都可以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程序】其完整的教学程序一般由五个阶段构成:[1] 知识传授(Class Presentation):教师以讲座方式授课,将主要概念传授给全班学生;[2] 小组学习(Team Study):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形成若干个4人或5人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使每个组员都做到完全掌握所教内容;[3] 个人测验(Individual Test):每位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4] 得分计算(Individual Improvement Score Calculating):教师将每个学生的得分与其以往的测试得分(基础分)相比较,并计算其个人提高分,接着根据各组的个人提高分总和的平均值,计算出每组的最终小组得分。
个人提高分的计算方法:个人测验成绩低于基础分10分以上,个人提高分为0分;低于基础分10分之内,则个人提高分为10分;等于或超过基础分10分之内,个人提高分为20;超过基础分10分以上,则个人提高分为满分,即30分。
比如一个学生以往的英语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那么基础分便可以取这个85分;经过这次合作学习活动后,其独立测试的得分是90分,那么他的成绩较基础分提高了5分,由于高过基础分10分以内,所以其个人提高分便是20分,也就是说他为本小组赢得了20分。
如果他所在的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提高分分别是10,0,20,30,那么该组的小组得分则为4/(10+0+20+30)=15分。
[5] 小组奖励(Team Recognition):根据一定的标准按最终小组得分给予各组相应的公开认可或某种形式的奖励。
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奖励方式是授予小组荣誉称号,如小组得分0-15对应于“较好组”,16—20对应于“良好组”,21—25对应于“优秀组”,26—30对应于“超级组”。
上例中的15分组自然是较好组(OK Team)。
除了这种奖励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替代方式,如口头表扬,赠送小礼物等等。
【注意事项】[1] 事先向学生介绍清楚整个记分体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分取决于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大小,同时取决于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超越程度而非与他人成绩的横向对比。
不交待清楚这一点,学生会不断地质疑这种评分体系的公平性。
[2] 随时调整基础分的分值。
如果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基础分很高(如95分),那么他的提高分自然会很低,他就会因自己对小组总成绩贡献小而受到本组内部的压力。
解决办法是,在经过几次测验之后,将各次测验的平均分定为新的基础分。
[3] 在进行小组奖励时,要重点表扬那些因自身的努力而为小组做出很大贡献的学生,且这样的学生多半会是以前学习成绩较低的人(因为他的基础分一般都是很低的,很容易超越)。
如果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教师注意到了他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优越之处,那么就一定要进行公开的奖励。
因为在合作学习当中,成绩只代表学能这一项,而人的优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看至少还有另外八种,要想找到其非凡的一面一点也不难。
[4] 知识传授阶段要做到精炼,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充足的活动时间。
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讲授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式教学等等。
[5] 按异质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很耗费精力,但这是合作学习的根本保障条件,切不可代之以随意的分组,否则其后的一切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
[6] 为了做好个人提高分及小组得分的计算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表格,大致所需的表格有以下这些:(1)小组基本概况表;(2)小组个人提高分统计表;(3)各组小组得分统计表。
[7] 教师需要在每节课前都要进行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设计活动任务时要使任务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另外教师几乎每堂课都需要印制一定数量的活动用表格,这一点在我们校园里办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二:切块拼接法(JIGSAW)【主导教学模式】【基本概况】切块拼接法(JIGSAW),由美国加州大学的合作学习专家Elliot Aronson及其同事设计成型于1978年,该术语在我国尚无统一命名,常见译名为信息交差法,拼图法等。
首先学生以六人构成的基本组(Base Group)形式,学习事先切割成片断的学习材料,每基本组的每个成员各负责材料的某一部分,成为该部分材料的专家(Expert)。
随后,各组负责同一部分材料的专家汇集成该部分的专家组(Expert Group),共同研究该学习材料直至掌握,同时研究传授方法与策略。
然后各专家返回各自的基本组,并轮流授课。
Slavin教授后来针对社会科学的特点,于1986年将切块拼接法改造成Jigsaw II,可以称之为切块拼接法二代。
第二代与第一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基本组人数缩减至四到五人;整个学习材料首先要经基本组所有组员的共同研究,其后形成的专家组分别研究与该学习材料相关的各个话题。
与STAD模式一样,JIGSAW及JIGSAW II 是最常为教师所采用的一种合作学习常规组织形式。
评价方式也相通。
【教学程序01】切块拼接十步教学程序(Aroson, 2000):[1] 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分为五至六人的基本组;[2] 为每位组员分配小组角色,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领导者(leader);[3] 将学习材料分解为五至六个部分;[4] 将每部分指定给每个基本组的各个成员;[5] 让学生通读其所负责的那部分资料至少两遍,以保证其熟悉程度;[6] 由各组负责同一学习材料的组员形成临时的专家组,让各专家组共同探讨所负责学习材料的各个要点并进行讲解的演练;[7] 解散专家组,重新组成基本组;[8] 基本组每个组员开始轮流讲解其所负责的那部分学习材料,在讲解期间,鼓励其他组员提出质疑;[9] 教师流动于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观察,并适时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
[10] 进行全班测验,检验学习成果。
【教学程序02】切块拼接第二代五步教学程序:[1] 知识传授:教师以讲座式向全班同学讲解学习材料;[2] 形成基本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基本组,并将每个基本组中的每个组员指定为学习材料框架之内的一个特定话题的专家;[3] 专家讨论:各基本组负责同一特定话题的专家形成专家组,聚在一起就该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讲解的演练;[4] 专家讲解:专家组成员在完全掌握了所负责内容之后,返回到所在的基本组,进行知识的轮流传授;[5] 全班测验:进行全班测验,考察每位同学对全部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
【注意事项】[1] 在采取这一模式之前,应让学生明白向别人讲解知识的本身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个基本道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讲解方式(如例用图表、照片、电脑、简笔画等等)。
[2] 切块拼接法需要将学习材料分割成若干各部分,通过形成信息差来促进各成员之间的正相互依赖关系,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的分割,并印制好相应的专家卡片及测验单。
[3] 教师在设计专家卡片时,与每个子话题相关的问题应当是开发性的,且不应当少于两个问题,同时相应的测验单上的测验题也应当与其难度相当。
[4]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各阶段的时间规划,并在课后多总结经验以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
[5] 在基本组与专家组交替位置时,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局面,一方面要为各组设置好合理的教室座位布局,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组每个成员的角色职能训练,使他们具有控制及消除噪声的能力。
[6] 切块拼接法的评价体系应当与STAD模式的评价体系保持一致。
合作学习主导教学模式之三:思考—讨论—交流(TPS)【辅助教学模式】【基本概况】思考—讨论—交流(Think Pair Share)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观点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由美国马里兰州的Frank Lyman及其同事设计成型于1981年。
该模式因其教学流程的三个阶段而得名。
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的程度、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至于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
然而随着这一模式的逐渐推广,许多合作学习专家及教学实践者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不断地对该模式进行改造,产生了诸如Write Pair Share、Think Pair Square、Think Write Pair Share、Think Pair Square Share等众多的模式变体。
尽管如此,目前合作学习课堂上采用得最多的模式仍旧是由Lyman设计的Think Pair Share。
【教学程序】思考—讨论—交流模式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1]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2]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4] 全班交流:一个两人组可以与另一个两人组进一步分享思考的结果,并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如果不采用两人组的交流形式,也可以以四人组为单位形成观点的全班共享。
【注意事项】[1]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2] 提出问题及分享观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3]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所用的时间不易过短,可酌情设定;同时每次活动整体所用时间则不易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
[4] 应当为每个学生配置活动所需要角色,以保证每个人都全心参与;[5] 两人组以及四人组的人员构成不可随意进行,亦应遵循异质分组的根本原则;[6] 教师应在学生分享观点的过程当中积极干预,引导各种观点的正确走向。
合作学习主导教学模式之四:随机点号法(NHT)【辅助教学模式】【基本概况】随机点号法(Numbered Heads Together)现无正式中文命名,由弗兰克(Russ Frank)首创,后经卡甘(Spencer Kagan)完善。
这种方法以异质4人组为基本组型,操作简便,充满悬念,有利于小组正相互关系的形成,适合于对某学习内容的掌握、回忆、理解与练习,以及一些简短、客观性强的问题的回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