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学案分课时

《过秦论》学案分课时

《过秦论》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1、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
3.学习渲染、铺陈手法的作用。

(难点)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学生自读《优化设计》52页,资源助读。

学生简介作者。

二、解题
“过秦”指。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等文字。

三、分段朗读全文。

完成《优化设计》52页,读准字音。

四、整体感知文章
速度全文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四、研读第1自然段。

(一)朗读本段后,在课本上表示重点,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1.解释字词:
固:席、包、囊:
是:务:
内: 斗:
2.翻译重点句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二)、默读第一段,完成思考问题。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三)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补充资料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

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从(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从,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3)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

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

(4)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

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

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过秦论》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第2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
3.理解第2段内容。

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难点)
【学习过程】
一、提问复习第1段
二、研读第2自然段。

(一)学生齐读后,结合注释翻译本段,并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字词。

1.解释字词:
蒙.故业,
...因.遗策:西举巴蜀: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尊贤而重士:于是六国之士:
之属,之徒,之伦:
叩.关而攻秦: 逡巡:
亡失遗镞:制.其弊.: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2.翻译重点句子:
会盟而谋弱秦。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3、理解第2段内容
默读第2段,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思考以下题目。

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三、实词拓展: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②动词,坚守,安守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⑥副词,表本来,原来
⑦副词,表确然。

确实,实在。

⑧副词,表让步。

固然。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2、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4、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时不如地利》()
7、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过秦论》学教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3、4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2. 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理解文段内容。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3段。

1、解释字词:
奋六世振长策
履至尊执敲扑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愚黔首隳(huī)名城
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0)。

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翻译重点句子:
振长策而御宇内。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问题探究: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4.简述本段大意。

5.自读、背诵第三自然节。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
殊俗瓮牖绳枢之子
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翻译重点句子: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
才能:
兵力:
武器: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4.简述本段大意。

5.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

三、集体3/4段背诵。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2. 学习对偶、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度长絜大
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翻译重点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问题探究: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2.诵读、背诵第五自然节。

课堂小结: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当堂背诵:
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外阅读: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