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开辟新航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专题的开篇内容。
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着上承资本主义萌芽,下启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过渡衔接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寻金热、商业危机、新航路开辟过程等基本史实;
(2)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和主客观条件;欧洲航海家们的表现具有“非正义的进步性”。
(3)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以分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有重大作用;
(2) 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该过程及结果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因而将它们列为重点。
难点是: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恰当的评价。
依据:辨证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其学习上的难点。
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方法
1、教法:
主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
讲授法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讲解本课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科学的认识。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我会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资料,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理解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讨论法:对于本课的重难点,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学生的学情而言的。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内容,同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力,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仍然有限,针对学生情况,本课我运用了以下三种学习方法:史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四个步骤: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将以影片《郑和下西洋》片段进行视频导入,从这段影片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但是在郑和最后一次海上远征后,明朝颁布了禁海令,彻底放弃了海上权益,而同时代的欧洲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称雄于世界,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开辟新航路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三个部分。
(一)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首先我会在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幕的基础上展示“马可波罗行纪、14世纪欧亚主要的商路”等史料,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的材料,向学生提问:“欧洲人为什么要去开辟新航路?”在学生阐述其观点之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其进一步分析史料,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概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新航路开辟必要性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展示多桅帆船、罗盘、葡萄牙亨利王子等图片,让学生讨论欧洲人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后,利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学环节中我将请学生分组扮演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个船队的角色,讲述航海历程及其中的艰辛,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自主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分组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交流其各自的观点,并由各组中心发言人阐述其观点,我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其进一步总结开辟新航路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有深层次的理解。
在课堂小结环节,结合板书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巩固新知。
在布置作业环节,设计问题“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
四、说反思: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是,本课的课堂活动较多,课
堂和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还有,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个性不一,因此,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