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社交与礼仪、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等六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差异,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由8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授课,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外籍教师用汉语授课。
本课程由引论部分及六个模块内容组成。
课程的引论部分由王焱老师主讲。
通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并存。
模块一是赵牟丹老师主讲的文学与艺术,包括个人集体,京剧歌剧,抒情和激情,庭院教堂,写意写实,秧歌芭蕾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二是杨倩老师主讲的传统与习俗。
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节日、婚俗、宗教、图腾、神话和服装。
模块三是王艳东老师主讲的礼仪与社交,包括餐桌文化、日常交流、衣着服饰、送礼礼仪、待人接物以及商务活动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四是孔宁宁老师主讲的饮食与健康。
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语言,烹饪方法,茶与咖啡,美酒文化。
模块五是马晓奕老师主讲的语言与行为,包括谚语习语、吉数凶数、褒色贬色、自谦自夸、禁忌委婉和肢体语言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六是张丽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教育。
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的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宫廷教育与中骑士教育、应天书院与牛津大学、保守教育与进步教育和中西方现代教育。
外籍教师Rain,也就是我本人,承担了引论及每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的授课任务。
本课程主旨是力求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本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一定会深受大学生及各个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文学与艺术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与艺术的内容。
我主要从诗歌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由于中西文学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和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诗歌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同济慈的《夜莺颂》进行对比,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的不同。
《静夜思》全文只有四句话: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而济慈的《夜莺颂》描写了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通过以上了解,那么让我们来仔细的对比一下这两首诗的差异以及缘由。
首先,在创作形式上,主要是抒情与叙事的差异。
《静夜思》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
然而济慈的《夜莺颂》主要描写诗人借着心灵的启发,借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
细节描写如下: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light 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In somemelodious plotOf beechen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这首诗使读者完全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的向往那森林繁茂和夜莺欢唱的世界。
其次,在表达方式方面,主要是委婉和直率的差异。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李白的《静夜思》通篇文字都很简单。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月的形象可以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
然而《夜莺颂》中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Cluster’ 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与中诗不同,月亮的形象是幸福快乐的象征。
同时感情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夜莺颂》中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而如此直接描写自己感情状态的诗句,在古汉语诗歌当中是不可能有的。
至清末民初以来,一大批的留学生将西方的新诗也引入到了中国,中西诗歌逐渐进入急速的相通互融阶段。
因此,中西诗歌观念上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
最后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思考:请大家比较一下中国古诗《游子吟》和W.Dayton Wedgefarth 的Mother’s hands的异同。
传统与风俗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传统与风俗的内容。
我主要从节日;婚俗;图腾;服装;宗教和神话等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节日方面上的差异。
春节与圣诞节作为中西方最隆重的节日,不同的是:圣诞节是送圣诞礼物,春节是发红包。
圣诞节的装饰物是挂圣诞老人的图片,而春节门前的装饰是对联。
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生日的节日,春节则是中国人庆祝新年来临的节日。
其次,中西婚俗的差异也很大。
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的象征,而白、为“不吉利”的颜色。
因此在婚礼上新人会穿红装。
而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这种颜色。
新娘穿白色,表圣洁。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许多年轻人在婚礼上也披上白色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
此外,中西方对于龙的认识也不相同。
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狠惨暴的生物。
我还想说说中西服饰的差异。
中式服装喜好运用李子,云彩等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而虎,蛇等动物形象多出现在西方服装上。
汉服,旗袍使人显得修长,而西方古典服装的长裙则非常夸张,产生戏剧化的效果。
中国的宗教主要有儒家和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者)。
最后,我想说说中西神话的差异。
中国的神话大多歌颂赞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如伏羲打鱼织网、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
而西方神话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
这些天神具有超人的神力,但他们与人类一样,都是世俗的,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
其实,关于中西传统习俗的差异真的多到说也说不完,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丰富的国家,我很期待每天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等着我去了解,去发现。
礼仪与社交这节课我讲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礼仪与社交的内容。
我主要从待人接物和衣着服饰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
他说他到一个中国朋友家里做客,这个中国朋友不断地给他添茶水,他就这样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连着喝了十几杯,真是有苦说不出哇!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招待客人的方法,不能让客人的杯子空着。
中国人十分好客,中国的餐桌总是热热闹闹。
他们会不断地给你夹菜添酒,这有时会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分餐的老外感到十分不适应。
来中国后,我慢慢地知道了当有人给我夹菜时,我一定要接受,不想吃的话,可以留在盘子里。
给我敬酒的时候,不能喝的话就用嘴唇舔一点点,表示对人的尊重。
在欢乐的气氛中即使有相互误会或是交流不顺畅的时候,人们也都不会太在意。
接下来我想说说在待人接物上中西方一个明显的差异。
对于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国家来说,人们经常对陌生人或是亲人朋友说“谢谢”,西方人认为只要别人帮助了你,就应该向他表示感谢,这是一种礼貌和懂得感恩的表现。
而中国人特别是东北人不常说“谢谢”,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他们认为常说“谢谢”是一种“外道”的表现。
我再说说衣着服饰方面中西的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衣着,中西方的差异不大,人们都会选择牛仔和T恤或是宽松的服装,体现了人们向往自由与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穿衣的理念上中西方有一些差异,那就是中国人更在意衣服穿起来是不是潇洒漂亮。
而西方人关注的是衣服穿起来感觉是不是舒服。
在正式场合怎么穿才合适呢?在工作、接待贵宾或商务洽谈中,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国家的人们都很注意衣着得体。
男士穿西服正装,女士穿西服套裙,给人庄重严谨的印象。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不管怎么说,中西方都在穿衣上朝着时尚、舒适、体现个性的方向发展。
中西虽然在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但是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只要我们记住尊重他国文化,入乡随俗,就一定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顺畅地进行交流。
饮食与健康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饮食与健康的内容。
我主要从饮食餐具的差异及其原因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耕种为主,所以纤维性食物是中国人的主食。
中国人倾向于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反对侵略,形成了温顺的性格。
西方国家的很多祖先都是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
西方人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乐于冒险性格。
这两种完全相对的饮食文化差异也深刻地影响着饮食餐具的选择。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饮食餐具分别是什么呢?中国人的餐具主要以筷子为主,以匙为辅。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餐具和美食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注重美观感受。
西方人对餐具的应用有严格的限制,各种餐具各司其职,不能混用。
一般来说我们按照刀叉摆放从外至内的顺序依次使用。
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主要靠手抓食物,在学会人工取火之后,发现做熟的食物味道更香。
由于温度过高,他们就寻找树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烧烤食物。
中国南方产竹,北方产木,他们渐渐地开始使用竹条和木棍夹取食物,这正是筷子的雏形。
西方人用刀叉大概四五百年的时间。
刀叉的最初起源是于欧洲古代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随时用刀具宰割猎物。
后来刀叉同时出现在餐桌上,用叉按住肉块,用刀切割,再叉住肉块,送入口中。
筷子和刀叉不仅仅带来了饮食习惯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
中国文化象征的筷子注定大家要团团围在一起进餐,与中国注重家庭生活的文化正相吻合。
刀叉的使用决定了西方的分餐制,也体现出西方人做事愿意自己动手,独立性强的特点。
所以,“东方人讲究合作,西方人讲究独立”。
讲一个我的个人经历吧!来中国前,第一次我在自己国家的一家中餐馆吃饭,餐桌上摆放着两根木制的长棍。
服务员告诉我说这是中国吃饭的餐具,我相当震惊。
又觉得如此神奇,后来我学会了使用筷子,也爱上了中国文化,再后来我就来到了中国!语言与行为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语言与行为的内容。
我主要讲讲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方面,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