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

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
(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
(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同学们,请把书翻到35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

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男生读一、四段,女生读
二、三段,齐读第五段。

),并思考:
A. 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

(每句不超过8个字)(点名提问 )
B.课文哪些地方写到褒禅山的美景?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点名提问 )
明确:A. 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B. “有泉侧出”“其见愈奇”
3、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风光图片。

4、小结。

本文写到褒禅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见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重在写游山过程中的感受。

三、研读探究
(一) 研读第一、四两段
1、研读探讨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话(提醒学生在书上标注序号),请梳理一下:褒禅山有几个名字?各对应文中哪些句子?(点名提问 )
明确:褒禅山华山花山
②③④⑤
①⑥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教师设疑①:第一段六句话中,第4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
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

(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

)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设疑②:第3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

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

(3)请学生翻译第4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重点讲析“以”“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2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