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前班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孩子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一样纯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范例。
因此,学前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教育孩子
学前班孩子年龄小,掌握的语言很有限,能懂的道理也很有限,却有着极强的模仿欲。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时刻为孩子做好榜样。
如:看见地上有脏物,我随手拣起来放入垃圾箱,从来不指派,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全校的学礼仪活动中,我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我坚持使用礼貌用语,孩子开始觉得很惊奇,久而久之,我和孩子们之间,小伙伴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默契,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待人也成了孩子们之间很自然的一种习惯。
二、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好。
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不容易改好。
孩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没有去留意去指导,以致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如:我们班的有个小朋友,我发现他的《家园联系手册》没有填,问他为什么没有填,他说爸爸不帮他填,因此,我没有多问,便原谅了他。
后来,又有连续两次没有填写,我感到了有些不对劲。
经过与家长的交流,原来是他根本么有拿给父母填写。
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并且给他
讲道理,每次安排事情多提醒他几遍,帮助他改掉说谎的坏习惯,后来,他终于不再说谎话了。
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我们千万要注意第一次。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则容易得多。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没有建立的时候,不能允许孩子有例外的情况。
一次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许多好习惯。
三、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年龄小,学习事物需要亲身体验,凡是幼儿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幼儿自己做;凡是幼儿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幼儿独立思考。
教师或父母的包办、干涉,会使孩子失去亲身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从旁观察,时机指导,鼓励孩子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他们自己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世界,才是他们的真世界。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份内的事,都需要老师不断引导和强化管理。
如:孩子在管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上,我花费了很多心血。
开始我手把手的教他们收拾自己的物品。
慢慢地教幼儿自己学着收拾、整理,到后来幼儿能自觉收拾好自己的物品。
所以别看孩子小,但只要多引导、多培养,他们都是能干的孩子。
五、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孩子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
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
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1、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
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
2、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
比如:“对人有礼貌”孩子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
老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大人就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学前班、晚上离开学前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
必要时,老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
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的“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
同时,老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得到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六、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
比如: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可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
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
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积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