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C.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D.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2.图是东南亚的高脚屋,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高寒B.冷湿C.干旱D.湿热3.下列关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城市聚落的差异,与劳动生产方式关系不大B.中东地区居民属于白种人,使用阿拉伯语C.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欧洲D.凡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便为发达国家4.放寒假的时候,小明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的三亚领略海岛风情,下面是他们拍摄的两幅照片,你认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的影响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地势的影响5.下面关于海和洋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B.大洋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把大洋与另一个大洋隔开C.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以海峡相连D.海峡是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6.下列四幅图中,同时符合“南半球、西半球、低纬度、有阳光直射现象”的G点是()A.B.C.D.7.有关图例和注记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②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③填绘地图时,注记横写应从右到左,竖写应从上到下④在地图上,所有城市都用一样的符号表示.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B.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9.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B.C.D.10.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11.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12.某山地当山麓地带(海拔720米)的气温为28.8℃,山顶(海拔1520米)的气温大致是A.20℃B.24 ℃C.28℃D.32℃13.下图为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全球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全球年降水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B.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C.中纬度地区,南半球比北半球降水量多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年降水量多14.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A.当年的降水量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D.多年平均降水量15.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洲的分界线()A.亚洲和欧洲B.亚洲和非洲C.亚洲和大洋洲D.非洲和欧洲16.下图示意新西兰和惠灵顿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惠灵顿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2、惠灵顿的气候类型为()A.亚热带湿润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3、惠灵顿的气候特点为()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低温冬季高温C.全年温和湿润D.降水量季节变化大17.“三月的横断山区,山顶白雪皑皑,山脚百花争艳”,说明气温分布受()影响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18.天气与气候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下列描述天气现象的名词是()A.温暖如春B.寒冷干燥C.风雨交加D.温和多雨19.下图是某平原及其近海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判断正确的是A.本地正处在冬季B.B点气温低于同纬度D点气温C.本地区位于北半球D.本地区位于南半球20.某地图比例尺为1:2000000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A.3千米B.30千米C.6千米D.60千米21.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中午12时左右B.测量气温时温度计应直接放在太阳光下C.南半球陆地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出现在1月D.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随纬度的增大而升高22.家住泉州的小明与定居美国的叔叔互通电话,小明:“叔叔,早上好”,叔叔:“小明,晚上好.”同一时刻,小明和叔叔打电话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问候语中的差异?:()A.因地球自转产生B.两地气候不同C.因地球公转产生D.两地季节不同23.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A.“高等”或“低等”的标准B.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C.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等D.居住地的自然环境24.下列有关气候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例中,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东南亚的房屋多平顶,墙壁厚,窗子小B.长春冬天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C.雨衣在新教吐鲁番盆地销售量很好D.印度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看球赛25.天气预报说:今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指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为()A.优B.良C.中度污染D.重度污染26.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对上图反映的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B.夏季降水少,阳光充足C.亚洲缺少此气候类型D.反映了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2、该图可能反映了下列哪个区域的气候特点()A.我国东部季风区B.英国某区域C.法国南部某区域D.美国东部某区域27.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地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东半球2、该市气温年较差约为()A.25℃B.-6℃C.19℃D.31℃3、对该地区气候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多雨28.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旅行爱好者,最近从网上发来一张旅行时拍摄的照片。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小明的爸爸拍摄的是哪一民族的生活场景()A.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B.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C.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D.印度尼西亚的达雅克人2、当地人聚居在长屋里与当地哪一因素有关()A.炎热干燥B.严寒多雪C.气候湿热D.河网密布29.小李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某中学,在入学通知书上,学校提供了两幅地图供参考,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两幅图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的内容比乙图详细B.甲图表示的范围小C.乙图中校门在教学楼的东北方向D.乙图的比例尺大2、家住医院附近的小李骑自行车去学校报到,他在公路上的行驶方向是()A.自东北向西南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西南向东北3、在比例尺为1:10000的乙图上,测量田径场的长度为4厘米,那么田径场在地面上的长度为()A.0.4千米B.4千米C.40千米D.400千米30.从下图中信息判断,形成城市聚落可能性最小的是()A.A B.B C.C D.D二、综合题31.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图中甲、丙、丁与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连线。
甲丘陵丙山地丁平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甲图中可以看出,连接甲、乙两地的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
(3)旅游度假村所在的地形部位为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山顶 B.山脊 C.山谷 D.陡崖(4)丙地的海拔高度约在______________米至__________米之间。
(5)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小清河的流向。
________32.北京某校师生暑期分别去了张壁古堡(37°N,112°E)、烟墩角村(37°N,122°E)、青木川古镇(32.8°N,105.6°E)进行游学考察。
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月(最冷月)7月(最热月)年均温14℃月均温/℃2.425降水量/mm 8.7175年降水总量800~1000mm(1)依材料,图1的甲、乙、丙三地中地是炯墩角村。
从纬度位置看,三地均位于地区。
(2)图2是甲、丙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图,从甲地到丙地其剖面线沿方向绘制,依次穿过的地形区是A →渭河谷地→B秦岭→汉中盆地。
(3)上表是甲、乙、丙三地中地区的气候资料。
判断理由:气温方面,降水方面,所以该地应位于(地理界线和方位)的地区。
(4)读图1,请从三地特色民居中任选一个,说出其建筑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锻炼学生体能,培养同学们的地理实践力,某校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登山、练体能,观看溶洞,参观传统院落。
图甲、图乙为我国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同学们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在进行登山练体能的活动中主要是沿a线行进,到达P 地。
该线路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同学们登山的垂直高度可能是(__)(单项选择)。
A.65米 B.116米 C.123米 D.68米(2)同学们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沿公路步行至A处,观看山腰处的溶洞,估算其步行距离大约为________(650米/1000米),行进的方向是(__)(单项选择)。
A.从东南向西北B.先从南向北,再从东南向西北C.先从东向西,再从东南向西北D.从南向北(3)从地形类型上看,图甲所示区域属于________,同学们沿a线登山后,从DC这条线路返回,发现这条线路的坡度比a线________(陡峻/平缓),理由是________。
图乙为游客拍摄的村落照片。
村落前面被一道弓形墙围绕,中部被一条弧形大墙分为上下两部分,放眼望去,呈现独特的元宝形态。
(4)依据照片和资料,推测游客的拍摄地点位于图甲中B、C、D、E中的哪一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____。
34.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下图是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清河干流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发现小清河的一条支流绘制错误,它是①②③④中的______河,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N地与M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米。
同学们发现M地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N地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他们还看到甲乙两地种植的农作物不同,_______地种植水稻,________地种植柑橘。
(3)同学们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建议在________处开发攀岩运动项目,在小清河支流中的_________河开发激流漂流项目。
35.图甲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乙为某同学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部位名称:A是________,B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