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姜夔对严羽诗学思想的影响

论姜夔对严羽诗学思想的影响


- 59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25 卷
度欲其飘逸, 其失也轻。”[4]962 他将诗歌看成有机的 “ 如 空 中 之 音 、相 中 之 色 、水 中 之 月 , 言 有 尽 而 意 无
生命体, 对严羽关于“诗之法有五: 曰体制, 曰格力, 穷 。”严羽所追求的这种浑然天成、了无痕迹、出神
曰 气 象 , 曰 兴 趣 , 曰 音 节 ” [6]7 的 观 点 , 有 一 定 的 影 入化的诗歌境界, 与姜夔追求的自然高妙境界如出
社, 1981: 123. [3] 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5. [4] 姜夔.白石道人 诗 说[M]//宋 代 文 艺 理 论 集 成.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版社, 2001: 961. [5]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论文集[M].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3: 216. [6]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2. [7] 张健.沧浪诗话研究[M].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 1966: 51. [8] 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M].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 3.
他提出姜夔认为 诗的立意 和格调要高 ,
一曰理高妙, 二曰意高妙, 三曰想高妙, 四曰自然高 这是诗的基石和灵魂。而作为诗, 不仅是文学的, 更
妙”[4]963。姜夔的“理高妙”说, 是指诗的文从字顺, 诗 是声韵的, 进而为音乐的 。所以须以“句 法欲响”相
思畅达; 所谓“意高妙”, 是指诗的立意要新颖, 超出 求, 而且叙事时要灵动活泼, 委曲多变, 不宜过刻过
一般, 达到难以预料的境界; 所谓“自然高妙”, 是指 实, 故应“圆活”。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提到“下
诗的风格要清新自然, 不事雕 琢, 达到“知其 妙而不 字贵响, 造语更圆”[6]118。也以“响”和“圆”作为诗歌艺
确 提 出 推 崇 汉 魏 盛 唐 诗 歌 的“ 混 沌 ”“ 雄 浑 ”之 气 象 ,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明确提出: 不套用他
并且视这类气象为中国古代诗歌一种理想的风格境 人的论调和诗句, 不同于流俗而独树雅调。他说:“人
界表现。同时以“气象”论唐 诗与宋诗的 不同, 认为 所易言, 我寡言之, 人所难言, 我易言之, 自不俗。”[4]962
诗 则 用 健 字 不 得 。 ”[6]252
境, 不可沿袭剽窃陈腐诗句以及那些俚俗字眼。可见
三、“妙”
姜夔在严羽之前对此就有过更为透彻的阐释了。
“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极高层次的追求, 姜夔
姜夔在字句的运用方面也有其探索。《白石道人
常以“妙”来形容作品的佳境。
诗说》曰:“意格欲高, 句法欲响。”[4]96“3 说理要简切,
“气象”具有时代性, 对唐宋之诗在诗歌本质的理解 严羽《沧浪 诗 话·诗 法》中 也 指 出 :“ 学 诗 先 除 五 俗 :
上显然不同。他以气象论诗还重视诗与文的区别, 他 一 曰 俗 体 , 二 曰 俗 意 , 三 曰 俗 句 , 四 曰 俗 学 , 五 曰 俗
说:“盛唐之诗, 雄浑雅健, 仆谓此四字, 但可译文, 于 韵 。”[6]108 也就是说, 学诗要去除毫 无诗人独造 的意
综上所述, 严羽的许多诗学主张与姜夔的诗学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也有其不同之处。顾易生 等先生主编的多卷本文学批评史中的 《宋金元文学 批 评 史》进 而 认 为 :《白 石 道 人 诗 说》与 刘 克 庄《后 村 诗话》、严羽《沧浪诗话》一起,“从初期的论诗及事为 主, 终于完成了向论诗及辞为主的过渡”[8]。可见《白
一、妙悟的影响 郭绍虞说:“恒溪脱尽启禅宗, 衣钵传来云密峰, 若认丹邱开妙悟, 固应白石作先锋。”[3]充 分肯定了 姜夔以禅喻诗的重要意义, 并且明确指出在“妙悟” 上, 姜夔是严羽的先锋。 姜夔在他的《诗集自叙》中曰:“三薰三沐, 师黄 太史氏。居数年, 一语噤不敢吐, 始大悟学即病, 顾不 若无所学之为得, 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4]这“无所 学之为得”, 即是“悟得”。这里的“悟”与学无关, 不是 作诗的技法技巧, 而是诗的“圣处”与“妙境”。 《白石道人诗说》 第二十三则曰:“文以文而工, 不以文而妙, 然舍文无妙, 圣处要自悟。”[4]963 姜夔认
石道人诗说》虽文字不长, 却在宋代诗论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有其独创性, 是结合诗人自己 的创作实践提炼出来的精言要义。所以它确为江西 派诗派与《沧浪诗话》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58. [2] 王 运 熙 , 顾 易 生.中 国 文 学 批 评 史 : 中 册[M].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 60 -
2008 年第 3 期
汪 洋: 论姜夔对严羽诗学思想的影响
味要深长隽永, 不着痕迹, 忌直露。 姜 夔 在 诗 论 中 极 力 倡 导“ 变 化 不 测 ”的“ 活 法 ”。
《白石道人诗说》 第十则曰:“学有余而约以用之, 善 用事者也。意有余而约以尽之, 善措辞者也。乍叙事 而间以理言, 得活法者也 。”[4]962 姜夔从自己 学诗入 于江西而又出之的体会中, 认识到苏、黄虽有尚自然 与重法度之别, 但都逞才使学, 好发议论, 缺少余味。 严羽对此观点也有所师承。他在《沧浪诗话·诗法》中 曰:“须参活句, 勿参死句。”[6]124 显 然也是针对 江西 诗派的“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而提 出的。
姜夔是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 精通 音律, 擅长书法, 诗文俱佳。其《白石道人诗说》, 集中 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评价说:“在江西诗派以后, 在《沧浪诗话》以前, 可以看出诗论转变之关键的, 应当推姜夔《白石道人 诗说》了。”[1]从郭绍虞的这段评论中, 不难看出姜夔 诗学思想在南宋诗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深远 影响。严羽是晚于姜夔的宋代著名诗论家, 比姜年少 约 37 岁。他的诗学著作《沧浪诗话》, 也是“一部最有 系统之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 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2]。本文 以姜夔的《白 石 道人诗说》中的重要诗学思想为依据, 探讨姜夔对严 羽诗学思想的影响, 以及两者细微的不同之处。
的最终标准。
《白石道人诗说》中曰:“语贵含蓄, 如东坡云:‘言有
姜夔与严羽都极力追求那种妙手偶得、可遇而 尽而意无穷者, 天下之至言也’, 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
不可求的至善至美的妙境。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 之瑟, 一唱三叹, 远矣哉! ”[4]963 而严羽《沧浪诗话·诗
中曰“: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6]26 法》中所谓“意忌浅”, 也是要 求语言要迂 回曲折、意
第 25 卷 第 3 期 2008 年 9 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5 No.3 Sep. 2008
论姜夔对严羽诗学思想的影响
汪洋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 江湖诗派的先驱。他的诗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生活于后 的著名诗论家严羽的诗学思想具有启发意义。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与姜夔的论悟颇为相近, 两者都极力追求自然 高妙的艺术境界; 姜夔认为诗歌要“吟 咏 情 性 ”, 自 然 含 蓄 , 不 事 雕 琢 , 而 严 羽 主 张 诗 要 抒 发 内 心 情 感 , 以 达 到 浑 然 天 成的美妙境界, 这也与姜夔有相通之处; 两人在诗论中都提到了“气象”, 并且都将诗歌看成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但两 者对“气象说”的论述还是有所差异的。可见, 严羽的许多诗学主张是与姜夔的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 姜夔; 严羽; 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7931( 2008) 03- 0059- 03
知其所以妙”的自然含蓄的艺术境界。诗人的艺术 术表现技巧的一个标准。
修养只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方可进入此等境界, 这
张 健 先 生 在《沧 浪 诗 话 研 究》中 指 出 :“ 姜 白 石 有
显然也是姜夔自己向往和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篇全在尾句之说, 沧浪或受其启发 。”[7]姜夔认为
这对严羽提出“入神”说有一定的启发。严羽所 “一篇全在尾句”, 而诗的结尾有词意俱尽、意尽词不
格, 即指风貌和神采, 且风貌和神采与作品的具体风 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 如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
格之间又是相通的。而姜夔“气象”的含义则风貌神 南山’。”[6]151 这里严羽 显然秉承了 姜夔极推 陶氏自
采与作品风格兼而有之。
然平淡的诗风。
相较而言, 严羽对气象的论述则更为深入。他明
四、《白石道人诗说》对严羽“诗法”的影响
为由“工”到“妙”, 尚需最关键的一跃, 即“圣处要自 悟”。“工”在诗的法度中, 而“妙”在诗的法度外, 前 者可循径叩门, 甚至登堂入室; 后者却是一片化机, 只 能 心 领 神 会 。 这 也 是 姜 夔 所 追 求 的“ 自 然 高 妙 ”的 诗歌境界。所以郭绍虞先生说:“论篇法重在布置, 论 句法则欲其响, 但论诗又不止于法……而其要则均 归之于‘悟’, 故与沧浪论诗最为相近。”[5]
响。虽然两者的着眼点和方法都不太相同, 但姜夔的 一辙。在姜夔的心目中, 大约陶渊明“剥落文采”的诗
气象一说当直接启发了严羽以“气象”论诗。
最合于“自然高妙”之境:“陶渊明天资既高, 趣旨又
姜夔与严羽对“气象说”的论述还是有所差异 远, 故其诗散而庄、谵而腴, 断不容作邯郸步也。”[4]962
的。在《沧浪诗话》中, 严羽用“气象”指称作品的风 《沧浪诗话·诗评》中曰:“汉魏 古诗,气象混 沌, 难以
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6]16“6 九章不如九歌, 九 场。”[6]113 他要求起句和结句都要浑然天成, 超脱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