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外政治思想史
论文题目:论孟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的意义
院 系:人文学院
专 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 号:10S016058
姓 名:韩宗凯
时 间: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论孟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孟子的社会和谐思
想和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孟子和谐思想,探讨三
者相互作用与联系,剖析孟子和谐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社会现实,为
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和谐思想 当代意义
一、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代人性
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而孟子是首创“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其内
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即人所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
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是人特有的,也是人区别于动
物的本质属性,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
第二,人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这些天然素质是道德的
本源,由此孟子给人性以“善”的价值判断。人因天生有四心”,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凡
是具备这种萌芽的人,并将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燃烧之火,终必
不可不灭;像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孟子由此给人性以善
的价值判断,“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第三,人性是善的,但可能随环境变更。正如孟子所言,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
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指出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
下流。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
可高过额头;挡水使它倒流,可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
势使它如此的。人可以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在孟子
看来,人本性善,之所以为恶,均因形势所迫。
二、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在性善论基础上,孟子对人们传输天赋尊严、教以人伦和义礼之
学,对管理阶层劝导保民而王、制民恒产等治国理念,提出构建社会
和谐思想理论。孟子认为,人们只有基于仁义道德,才能形成一种真
正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彻底融洽和谐的社会状态。孟子认
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以社会成员做到重仁义,轻私利,以达到社会和谐有序。“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孟子的社会和谐
论本质上是一种仁义和谐论。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孟子基于人性本善,将仁爱推己及人,以爱自己亲人的态度
去对待他人,提倡“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反对“独乐乐”和“与
少乐乐”,使整个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形成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
序。
孟子为实现社会和谐开出了不少良方,他强调君臣协调、君民同
乐、尊贤使能、父爱子孝、夫唱妇和、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克己利
人等社会准则,社会成员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保持人际关系融洽、
协调,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孟子社会和谐思想,不仅促进
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中国民众中潜在的影响既深又
广,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
取向,至今仍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
很重要的启示。
第一,对于经济发展的启示。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
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若人们生活没有
保障,生机难以维持,就诱发社会违法犯罪,就影响人际的和谐和社
会的稳定。“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因此,首先应发展经济,
保障人人有“恒产”,使百姓富足、殷实,才能衣食足知礼仪,才能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先哲的这些思想中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还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使全国人民富裕
了,才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对于实现社会稳定的启示。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孟子曾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
斯四者。”任何一个和谐社会,都必须关注、重视弱势群体及其生存
状况,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我国当前主要矛盾是社
会不公正、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占全国人
口的大多数,实现这部分人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然构建
和谐社会将是空中楼阁。孟子重视弱势群体以达到社会稳定的思想对
我们很有启发,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关注、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
政策和举措,如提供低保、廉租房、就业援助等。通过国家政策扶持
和社会关心,将弱势群体——这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逐渐转变为华夏和谐乐章。
第三,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启示。“本民思想”是孟子的基本思
想之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
民的重要性,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指出“商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总结了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认为得民
心者得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
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薄其税敛”,获得民心,进
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在现代社会中,能否正确处理当政者与人民
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是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史为
鉴,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
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比如,我国近年来采取减轻
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等政策,都是还富于民,有利于社会和谐。
三、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注重人类社会和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出了“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环境和谐思想,把“爱物”
充实为仁的基本内涵。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
也,仁之而弗亲。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所说的“物”,即
万物、大自然。这体现了孟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的主要思想。孟子从人本性善出发,推已及人,推人及物,由“亲之”
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上下与天地同流”,最终实现人
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孟子主张热爱并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与我们现在提倡
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论是一致的,要求人们保护好原有的自然资源
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即“数罢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尽量减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护好原有
的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因此天地万物,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不生长的;如果得
不到滋养,有不消亡的。我国前些年提出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策,无不是受到先贤哲学思想的启示,并在全国实施后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孟子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爱物”“、重物”、“节物“取
之有时,用之有节”。让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要懂得合理
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的生活资源,社会才能安定、
和谐、进步。这对当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我国当前提出
“节能减排”政策,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阐述了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等重要命题,能启发
人们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适应并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些闪光思想,对于我们
当下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人性善论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与基石。孟子认为,下的基
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个人。此,要实现天下
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安定,人的人格完善是很重要的。从系统论的角
度看,孟子“和谐思想”的三个方面是致的、统一的。“社会和谐”
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又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又都依赖于人类自身人格的完善,即思想道德素
养的提高。
孟子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主张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然的和谐
是一致的。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生息变化均存在在规律性和必然性,
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及其规律,依时而作才能取得成功。孟子的“和谐
思想”作为先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精粹,千百年来已融入到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华
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这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
精华,不论在古代,是在当代都是很有意义的。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
况,借鉴、取孟子“和谐思想”的精华,将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修.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杨伯俊.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杨伯俊.孟子译注(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