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教育心理学三过程、四对象、五要素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包插四对象: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四大部分,其屮,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时期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赫尔巴特竝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一一丿匚、理学的基础之上。

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的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完善吋期(20世。

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心理学重要人物汇总:I裴斯泰洛齐I第一次捉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I赫尔巴特I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尤建立在科学一一,匚'理学的基础之上。

I乌申斯基I 18674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卡普杰列夫1冯特1桑代克1 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九足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 1 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壯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蓿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笫一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廖世承1布鲁纳1罗杰斯1奥养贝尔1加涅1亚里士多徳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这-•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山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24年编写岀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I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人木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1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1《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岁-1岁)、婴儿期(1岁一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 15岁一25岁)、成年期(25岁一65岁)、老年期(65岁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吋期。

(个体内),关键期是劳伦兹在研究“印刻现象”是发现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比较•互补性少年期思维方面发展特点:心理断乳期、危险期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独立性、批判性、片面性、主观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认识来源于动作。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人具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适应的本质是平衡,即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图示、同化(量变)、顺应(质变)、平衡(发展的动力)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o — 2岁):儿童通过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哥白尼式的革命,“幕布实验”延迟模仿的产生:榜样已经离开现场的情况下,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⑵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和表象表征、,泛灵性、单维思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集体独白”、前运算思维不具备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尚未获得守恒。

⑶具体运算阶段(7J1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多维思维。

⑷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演绎推理(钟摆实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活跃性或灵活性。

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化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1950年发表他最重要的著作《儿童期与社会》描绘了有关人生的八个阶段。

这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阶段I年龄段I 心理冲突I 发展任务1I 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I培养信任感2| 1.5-3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培养自主性3| 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I培养主动性4| 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5| 12-18岁| 口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口我同一性6| 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I求爱与早期家庭生活7| 25-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抚养下一代8| 60岁以上|白我整合对绝望感|回顾一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发展的两种心理机能种系发展过程一一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一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个体发展一 依靠遗传、生理成熟或个人经验 依靠人际、借助群体经验2.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 心理机能基础上,透漸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 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④ 各种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3. “内化说”:内化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儿童的宜我空心直适的出现表明 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是儿童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屮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 占语的交际机能向占语的白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4.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一一“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苹果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屮提供的支持也应具 备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发挥这种暂时凭借的作用,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5.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晌,是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① 在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也应 具备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发挥这种暂时凭借的作用,提出了 “支架式教学”。

步骤:搭 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评价效果②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交互式教学③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④ 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屮也有一定的应用。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 识,而是白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智力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思 维能力。

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Z 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性别差异。

智力测验: 世界上笫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量表,比内、西孟“比内一西孟量表“推孟进行修订,《斯坦福一比内量表》世界上著名的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世界上最常用的量表。

IQ 两种计算方式,1比率智商、2离差智商 智力结构: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

低级心理机能通过环境与教育I 低级心理机能自主性I 不随意的、被动的 反应水平I 具体的、形象的 实现过程I 直接的、无中介的 起源I 种系变化 变为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有意的、主动的 抽象的、概括的 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社会历史、受社会规律制约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威特金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善于从整体把握,沉思善于处理严谨,对细节要求高的。

3.辐合型与发散型4.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5.整体型与系列型6.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滕伯格性格的特征差界:理智特征的差界、情绪特征的差界.意志特征的差界、态度特征的差界态度特征包插(1对社会、集体、他人2对劳动工作学习、3对自己)。

性格的类型差异: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依据一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还是外部,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心理健康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抑郁症、恐惧症、网络成瘾、焦虑症、强迫症♦强迫症: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观念和行为。

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森田疗法”♦焦虑症: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彖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中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闷闷不乐一一悲痛欲绝一一自卑抑郁一一悲观厌世一一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在学生当中,社交恐怖症比较常见,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是: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 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