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

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

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我们认可的观点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

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

2教育学11、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根据文献判断,我国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

殷朝有学校,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

12、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原因∕基础)(1)历史基础:生产力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学校教育出现于奴隶制社会。

13、从教育的中西方词源及相关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思想及理论是“外铄论”居主流地位;西方则是“内发论”居主流地位。

14、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5、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代表作:《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贡献: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做了深入论证。

第四,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

第五,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

第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1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上的哥白尼” 代表作:《爱弥儿》主要观点: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

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第四,实用主义的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

17、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

其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评价:长处(优点)--指导教学实践,非常程序化,易于被教师掌握和控制,有助于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率高;不足: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那个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19、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XXXX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虽然在演变,但有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这种基本精神是:(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培养劳动者;(3)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2)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得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2)教育目的则以教育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6、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最基本的途径。

7、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人的发展就是什么样子)6教育学(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10、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1)体能、智能;(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

体能、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道德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放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11、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1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定义: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全盛时期:18世纪和19世纪上叶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

1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定义: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全盛时期:19世纪下半叶主要观点: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社会化。

1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1)社会的现实根源。

(所处的历史背景对社会的要求不同:个人本位论是处于反抗封建制度的时期,需要突出个性特点;社会本位论是处于要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强调社会的价值)(2)理论根源。

(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看到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对人性和个性的戕害;社会本位论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稳定,强调教育应规范个人认同社会)两个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没有真正理解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个人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统一。

笼统地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孰优孰劣的问题,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孰轻孰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又所侧重。

16、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7教育学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人性不变(人性是美好和永恒不变的);(2)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有助于个人的幸福时才显得有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反对教育对当前社会的适应);(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养)。

17、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变的);(2)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科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用性);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科学教育。

18、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

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科学本身不能解决价值和道德问题)。

19、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主要表现:(1)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造成的影响:在知识掌握方面也常常停留于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难以达到理解、贯通、灵活运用和创新的层次,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修养滑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