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题一.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2.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如何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5.从理论内容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四大系统。

6·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马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7.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莫尔针对英国的“圈地运动”,提出了“羊吃人”的不朽名言。

13·欧文首次用经济学原理揭示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提出剩余产品的概念,初步接触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4·傅立叶正确指出1825年(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17.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第一人是欧文。

18。

第一次把公有制同大生产联系起来的是欧文。

24.第一次初步提出按劳分配思想的是圣西门。

26·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

27.思格斯称赞傅立叶第一个表明“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28·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9.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44.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发端于1950年初南斯拉夫。

45.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南斯拉夫首先突破了苏联模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南斯拉夫国情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49·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50·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从思想理论上清理“左”的教条主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51.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开始。

5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53.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地概括和全面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5.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现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6.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

57.十六大确定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5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二判断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人物也多是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空想社会主义极大地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悟。

√3.空想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甜蜜补充。

×4.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麻痹了无产阶级的斗志。

×5。

从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日趋成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越来越趋于消极和反动。

×6。

没有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7.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8.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

√9.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毫不相关的新思想体系。

×10.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1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

×12.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诗经》的《伐檀》、《硕鼠》等篇章√13.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追溯到《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

×14.欧文提出“剩余产品”的概念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15傅立叶指出1825年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遭到思格斯的否定×16.博立叶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17.马克思否认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8.马克思承认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9.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可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0.亚当·沙夫认为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的选择是正确的。

×2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只是战争环境的需要。

×22.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苏俄迅速恢复了经济。

√23.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苏俄经济陷入困境。

x24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观点付诸于实践√25.“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企图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26.列宁晚年主张社会主义要保留商品经济。

×27.列宁晚年主张在过渡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

√28.列宁晚年认为,进入社会主义后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将取代商品经济√。

29.斯大林认为:不实行充分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

×30.列宁认为:不实行充分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胜利。

√31.列宁晚年曾提出党政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

√32.托洛茨基最早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基本规律”。

√33.托洛茨基最早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34.布哈林最早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35.布哈林“发财吧”这一口号的实质是右倾机会主义。

×36.布哈林提出: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是逐渐缓和直到“开始静息”,这是符合实际的。

√37.布哈林主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熄灭论”。

×38.斯大林支持布哈林“发财吧”的主张。

×39.斯大林主张“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40,斯大林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只是一种暂时的退却。

√41.“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只是一种暂时的退却。

×42.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家的和平赎买。

×43.就主要倾向而言,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体制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44.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错误的战略选择。

×45.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

√46.斯大林晚年有限度地承认商品经济。

√47.斯大林宣称价值规律的作用被严格地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48.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9.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0.毛泽东曾经主张:在所有制问题上,除了国营和集体经济外,还可以搞点私营经济作补充。

√51.毛泽东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52.毛泽东最早提出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命题。

√53.1956年初,中共中央宣布“知识分于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4.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实施。

×55.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党内出了修正主义。

×56.“欧洲共产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57.“欧洲共产主义”坚决反对暴力革命。

×58.“欧洲共产主义”是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结合自己国情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59.“民主社会主义”是发达国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

60.“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61.“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62.“民主社会主义”不排斥必要时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63.“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经济主张相同,只是政治主张不同。

√65.“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流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66.“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美化资本主义的。

x三.简答1.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

创立共产主义的正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通过暴力的或和平的各种革命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履行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消灭阶级,国家逐步消亡,商品.货币和市场均不存在,但还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简略高度发展,才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

(3).小企业退还原主,大企业租借制.租让制.承包制。

(4).国企内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5).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答:(1)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

(2)社会主义要在雄厚的物质基础。

(3)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仅限于过渡时期)。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6)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7)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4.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1.小生产的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的肥沃土壤。

2.高度集权的体制是个人迷信的现实基础。

3.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

4.少数野心家.阴谋家和另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

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改革任务:改革两个不适应。

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改革基本内容:1.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2.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3.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