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
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意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的进程。
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
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
5、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者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做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1、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2、欧洲主要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尖锐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3、以德国西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代表的优秀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或者:(1)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反映了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和要求,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得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空想社会主义未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日益走向反面,游离于工人运动之外,甚至指责工人运动越轨。
因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任务。
(3)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和利息作了详细的探讨,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素材,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物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前提。
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的古典哲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2)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那些天才的、充满创见的猜想,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思想资源。
8、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成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首先,马恩通过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学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一是明确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交往实践观的主导地位,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三是正确说明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其次,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成为科学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马恩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
9、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
理想模式: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当时的英、法、德正是这样的典型国家,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上述三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同时节,他们还认为,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之下,才有可能。
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一度成为列宁之前的革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理论模型。
现实模式:列宁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认真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理论。
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评价:(1)马恩之所以得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是由他们所以的时代决定的。
马恩所的时候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各资本主义通过联合来掘取平均利润,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联合起来,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方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2)到了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体系内部冲突加深,世界性的战略成为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表现。
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原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弱国陷入冲突之中,社会矛盾激化,但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民族民主革命不可以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成功。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如果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军,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汇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就会成为可能。
列宁进而认为,俄国就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点。
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可能的。
10、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困难何在。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使得坚持社会主义面临许多巨大的历史矛盾。
(1)在国内,普遍面临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