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中我们了解到国家设定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服务均等化。

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家规划支撑区域医疗中心
通过国家规划对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实行管理,在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通行的做法,但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除英国外,少有国家和地区有此先例。

在我国,现阶段卫生服务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保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可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县)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教学医院)四级。

从卫生资源配置看,最需要扶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市(县)级医疗体系的建设。

因此,卫生服务的重点不在增加高端医疗服务上,而是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可以合理分流病人,双向转诊,让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就近解决居民的疑难病症。

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没有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病人不能够合理分流,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将很难成为其中心。

反之,没有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就缺乏支架作用。

我国市(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客观上存在,如市(县)中心医院就一直起着这种作用,只是专科医师队伍不足,制约了其辐射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
区域医疗中心是区域内学科齐全、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在划定的服务区域内整体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医院。

病人救治、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中心的三个主要功能。

然而,我们确定医院水平时,常偏好科研、SCI论文、经费,把所谓专家、医院收入等作为衡量医院技术先进的标志,甚至把博士生导师也作为诱导病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与病人治病关系不大。

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应该更多考虑医疗质量及绩效,如手术量、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以及重点疾病的关键指标等。

无论是衡量医院还是医疗中心,其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而我们现在医院更像医学院,医务人员尤其是高年资医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居民看医生难,另一方面医生在做科研,争经费,跑项目。

因此选定区域医疗中心需要进行医疗技术评价,要用数据说话,开展实证决策,这需要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专家的配合。

国外医院管理引入制造业(质量管理)、服务业(病人满意)、航天领域的指标(病人安全)对医院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值得国内借鉴。

区域医疗中心应解决固有积弊
病人过剩、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短缺、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服务、过度商业化、科室布局与建筑设计迷宫化等等,是目前省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的所谓技术缺乏是相对的。

省级医疗机构病人现阶段人满为患,在面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服务。

有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部级、省级、县级医院,影响政
策的能力强,政府卫生政策在这些机构容易失灵。

那么,区域医疗中心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中如何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新一轮崛起的医疗中心以及中心里的专家也可能会形成新的诱导服务。

因此,医疗中心的设立能否解决固有的积弊值得观察。

形式上,医疗中心的建设可以计划实施,但也要考虑是否有市场,特别是中等城市的市(县)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存在局部饱和问题,大城市医疗资源也非常丰富。

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立既要考虑市场集中度,如医院的数量、规模、专科的集中度,避免垄断经营,又要防止投入浪费问题。

我国医疗机构普遍辐射能力有限,在这方面落后于印度、泰国等国家,即使大型医疗机构也以国内病人居多。

作为区域性医疗机构,如何提高我国医院的辐射能力,吸引国外病人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区域性医疗中心需要多少投资
区域性医疗中心规划包括现有机构和新机构的发展、设备和技术、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规划。

对区域性医疗中心评定办法,现在还没有具体实施意见,对医院硬件建设有什么要求也不清楚。

如果没有,依托现有设备、现有医疗机构是否符合条件,其技术是否可行,尤其是市(县)级医院。

如果硬件不够,谁投资?一个现代化的省级医疗中心投资至少数亿,否则不可能成为中心。

发达国家医院吸纳的医疗卫生总费用超过50%,我国可能超过90%;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有能力建医院,中西部地区可能存在困难,这需要明确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投资比例。

以现有医改方案三年3600个亿的投入远远不够。

事实上,我国医改制度设计本身资金缺口严重。

过去在医院评审时,很多医院希望通过所谓评审,容许医院提高服务价格,从而补偿评审时硬件投入,但以卫生行政部门“一家之言”,却根本无从落实。

现代化医院建设必须面对人口老年化、疾病谱变化、医学技术进步、医学人力资源流动性和培养难度增加、卫生系统本身变革产生等问题。

在专科建设上,《征求意见稿》指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定包括心血管、传染病、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等,但却没有创伤外科和矫形外科等急需发展的专科。

要知道,自然灾害、意外伤害、新发传染病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见形式,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非常重要。

在医疗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专科医疗中心的选择难以取舍。

在不同省份,设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平衡机构和地方利益也是棘手问题。

区域性医疗中心设立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它应该在国家医疗体系健全的情况下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