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终审稿)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终审稿)

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习惯培养平阴县孝直小学孙梅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并且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

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下几点习惯要求:一、培养学生对品生品社学科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还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

”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3、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着特点之一。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学会对生活观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

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

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如教学《火热的季节》,教师从教室里的电扇开始转了为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夏天,学生从空洞的荷花开了、天气热了露水了;小狗吐舌头了;停电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养成。

三、学会与他人合作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

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

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

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有困难,找人帮”的群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价值。

引导学生乐于交往,进而善于交往。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

比如学习小组的合理建构;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产生通过竞选、轮值、奖励、分专题等形式产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逐个操练、争相发言、共同讨论、互帮互学、小组竞赛……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后,他们的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展开,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学会积极参与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的需要学生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进行得是否圆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曾经说过,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的和这一过程合作。

她认为“卷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要体现在思维的参与上,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卷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

这里的对话不是教师替代学生思考,更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是交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这样学生参与的习惯将会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完成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被评价者,使之在充满人性关怀、同情与理解的氛围中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如教学《找长处》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站在高台上大声发言的活动,老师注意到有的学生想试一试,又有些胆怯。

这时候,老师走上前去,蹲在那位同学旁边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战胜挑战的愿望,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终于站了上去。

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对这位战胜害怕的同学给予了更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巧妙地将对话引向深入,让这位同学体验战胜挑战以后的感受,以及将上来前的心情与完成任务以后的心情进行比照,那位同学发自内心的说:“我能行!”。

这样的参与是有深度的,而不仅仅是走走过场。

在这样的活动进程中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五、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

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理解上的辩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和训练活动,求得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1、“辩论式”活动,学会听中思考,学会完善自己的表达。

真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

学生的思维也在互相争辩中获得发展进步。

争辩的基础是认真地倾听学会在听中思考,只有认真地听清别人的观点,吸收了别人的优点,明确了别人的不足,才能很好地进行反驳。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供争辩的内容,巧妙设计,还要牢牢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争辩的苗头,组织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和发展倾听能力。

例如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网络的利与弊”这一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评价,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2、“交易式”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倾听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去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从他人的感悟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又把自己预习、收集到的信息材料,同伴共享。

学生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的提高发展自己的倾听能力。

3、“评述式”活动,学会在听后复述、评析,提高倾听能力。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喜闻乐见的,而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颇多,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家庭生活片段的习惯。

要在了解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在道德、品质、情操培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完整叙述的习惯。

4、“听写式”活动,学会边听边写,提高听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听写不是语文中简单地听写词语,而是听写诗歌、童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