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法理学(13) 附答案解析

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法理学(13) 附答案解析

13.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002年卷一第3题—单选)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考点]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分析]1违法行为分为广义的违法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

广义的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

狭义的违法,也可以称为一般侵权行为,包括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

违法的构成要件包括:(1)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2)违法行为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行为的违法性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紧密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4)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五个要素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前提和基础,其他要件都是基于这一要素对违法行为构成的充实。

故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是违法的关键因素。

因此,D项正确。

[命题思路]本题的争议较大。

需要判断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什么是违法的关键要素。

[常见错误]陷阱①——对A项具有很大的争议,本书认为D项比较而言具有更大的基础意义和重要性。

[法理导读]需掌握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及其他虽不合法但也并不违法的行为的区别。

许多违法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同时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但是,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有些违法行为并不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

例如法律的某种技术性规定。

同样,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行为。

例如,某壮年公民在乘坐公共汽车时为自己抢座而排挤老幼公民。

还有一些行为,虽不合法但也并不违法,处于法律调整之外,也不能与违法行为相混同。

其次,违法行为与法律上无效行为的区别。

违法行为当然不能发生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所希冀的为法律所肯定的有效结果。

但是,不能认为法律上无效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有些法律上无效的行为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也并不构成违法,比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1答案: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