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验收标准(DOC)
2.2.2 基地焊接应配备轨端除锈、钢轨焊接、焊头正火、冷却,钢轨矫直、焊缝打磨、探伤、长轨运输等设备。
2.2.3 焊接接头轨底上表面焊缝两侧各150mm范围内及距两侧轨底角边缘各35mm范围内应打磨平整。
用200mm直尺测量,在焊缝中心线两侧各100mm范围内,焊头工作面表面不平度不应大于0.2mm。
焊头及其附近钢轨表面不应有裂纹、明显压痕、划伤、碰痕、电击灼伤、打磨灼伤等损伤。
2.2.4 全长淬火轨焊头应进行淬火处理。
2.2.5长钢轨出厂时,长钢轨及焊接接头编号标记齐全,字迹清楚,工厂应提供焊头质量检验合格证交施工单位。
2.2.6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
序
号项目允许偏差(mm)
1 轨顶面+0.3,0
2 轨头内侧工
作面±0.3
3 轨底(焊筋)+0.5,0 2.3 铺设长钢轨
2.3.1 长钢轨铺设允许偏差
序
号项目允许偏差(mm)
1 轨枕±20
2 轨道中心线30 2.4 铺砟整道
2.4.1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
2.5 轨道整理
2.5.1 有砟道床稳定状态参数指标(平均值)
序号 道床参数 Ⅱ型轨枕 Ⅲ型轨枕 1 道床支承刚度(KN/mm ) 70 100 2 道床横向阻力(KN/枕) 9 10 3
道床纵向阻力(KN/枕)
10
12
2.5.2 有砟轨道允许偏差
2.5.3 有砟轨道曲线静态圆顺度
3铺设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
3.1 铺设无缝道岔
3.1.1 尖轨扳动灵活,无损伤。
尖轨顶宽50mm以上断面处,不低于基本轨顶面2mm。
在静止状态下,尖轨尖端应与基本轨密贴,间隙小于0.2mm,其它地段小于1mm。
查照间隔不得小于1391mm。
轨枕扣件安装不良率不大于6%。
3.1.2 道岔铺设允许偏差
4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二线轨道
4.1 一般规定
4.1.1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二线轨道施工,应按现行在运营线上施工的有关规定办理。
涉及其它专业时,有关专业的人员应配合施工。
4.1.2 在轨道电路区施工时,所使用的工具应有绝缘,并不得搭接在两股钢轨及绝缘接头、引接线和跳线上。
4.2 既有线改建
4.2.1 曲线改造应符合拨移量小于等于50mm时,宜结合大型养
路机械作业进行拨移整道;拨移量在51~2500mm以上时宜采用曲线拨移的方式;曲线拨移量在2500mm以上时宜采用转线形式进行改造。
曲线位于无缝线路地段时,拨移后应进行无缝线路应力放散,重新锁定线路。
4.2.2 清筛或更换道砟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道床基础不得积水,清筛出的污土应及时清除。
4.2.3 拨道连接既有线轨道应先测定拨接段轨道中线和接轨点,并据此确定龙口位置,准备好龙口轨。
当龙口位于曲线上时,需拉轨将插入轨置于直线上。
拨接段新旧曲线宜采用相同缩短轨。
拨接段预铺道砟应碾压密实,砟面应略低于既有轨道枕底。
补充道砟宜堆放在两侧,不得侵入限界。
封锁施工前,既有轨道拨动段应扒出枕盒内和拨动方向枕端道砟,并拆除影响拨接合拢后,整平轨面水平,拨顺轨向校正轨距,并符合放行列车条件后,限速放行列车,继续补砟整道达到验收要求。
4.3 增建二线轨道
4.3.1 与既有线相邻的第二线,施工中必须绝对保证运输安全,遵守运营制度。
改动既有轨道设备时,应办理申报手续。
4.3.2 在线间距小于5m的第二线铺轨,应保证因铺架机械超宽、轨道超高及线间建筑等处于最不利组合时不侵限,必要时可加大线间距,铺轨后拔道归位。
4.3.3 在电气化铁路上,各种机械作业范围不应超过机车车辆限界,作业人员及其手持工具的动作极限与接触网带电部分必须保
持2m以上距离,否则停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