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 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 礼·考工记》规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古制
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 入皇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50坊,城中设三个市(北市、 东市、西市)——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东苑仅有少量景观保留
❖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可分三大区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 沼泽地
康熙时期 ❖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 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 ❖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 ❖赐圆明园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帝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也把文人趣味渗入 宫廷造园艺术
造园技艺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萎缩
❖ 造园工匠与造园家
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一直很低下
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 上的重视而著名于世,江南的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如 张南垣、张然父子),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 造园家
学习重点
❖ 历史背景 ❖ 总体特征 ❖ 大都和北京 ❖ 皇家园林 ❖ 私家园林
江南和北京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 寺观园林 ❖ 其他园林
历史背景
❖ 政治
明清皇帝集权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 经济
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部分向 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 发生变化
❖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 列,沿袭“一池三山”传统模式
❖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
❖ 明朝
皇园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 宏大,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御花 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
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的地段 (如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
补充:香山与香山寺
香山寺始建于盛唐时 期,因山名寺。后几经兴 衰,几易其名。
咸丰十年九月初 五、初六日,被英、 法侵略军焚毁。
香山红叶
园康 林熙 分时 布北 图京
西 北
郊 主
要
雍正时期 ❖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 ❖扩建香山行宫
❖到雍正末年北京西北郊已建成四座御苑和众多的赐园, 开始形成皇家园林集中的特区
上联出自欧阳 修的《沧浪亭》 诗,下联出自 苏舜钦的《过 苏州》诗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 内凹曲的复廊
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 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 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观鱼处,原 名濠上观,俗 称钓鱼台
面水轩,沿河复廊 旁的一座四面厅
❖ 无锡寄畅园
至今基本保留当年格局,是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 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
郊区
❖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 郊修建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 苑—南苑和上林苑,择地于南郊和东郊
明
南 海 和包
北 京
北括 的
海现 以在 及的
皇 城
景故 山宫 等、
平皇家园林
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于 乾隆时完成;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
❖ 南京(金陵)
东园:规模较大的一座游憩园 弇山园:规模较大的人工山水园
❖ 上海豫园
北京的私家园林
❖ 特征
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 数量上占着绝大多数
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 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
造园叠山多使用北太湖石和青石,具有北方沉雄意味 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物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 植物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
补充:如今的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 城南三元坊内,是苏 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
布局以假山为中心, 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沧浪亭在假山东首 最高处,亭为方形, 石刻四枋上有仙童、 鸟兽及花树图案,建 筑古朴,亭的结构形 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 常协调
古亭石舫上 “沧浪亭”三 字为俞樾所书
亭柱有联“清 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 情。”
❖ 特征
造园活动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 所不能企及
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有“园林城市” 之称
造园技艺精湛 涌现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和匠师 出现许多刊行于世的造园理论著作
❖ 扬州的私家园林
明代
❖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的 别墅园尚不多
❖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 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之四
文人与造园工匠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
❖文人与工匠的密切关系建基于后者的学养和素质的提 高,从而取得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共识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 体的造园运作,一些文人、画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 (如计成)
❖ 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
作者: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 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评价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 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 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 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的私家园林
❖ 江南地区的范围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
(二)
主讲:黄俊武
❖ 元、明、清初时期(AD1271——1736)是中国古 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
❖ 这个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大体上是第一阶段的延 伸、继续,也有发展和变异
❖ 总体发展趋势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 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 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 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 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清朝皇城情况虽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
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
元、明皇家园林
❖ 元朝
皇家园林建置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 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北京西北郊有很多赐园,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 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形成园墅区,其中有: 自怡园、澄怀园等
园墅区穿插少量私家别墅园,但大量别墅园向海淀以南 和瓮山以西发展,逐渐与赐园区分开,如退谷
文人园林、造园家和造园理论著作
❖ 文人园林
明代和清初,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继续发展
❖ 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 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成为专业造园家
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累积,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 总结为理论著作而刊行于世
❖ 造园技艺与思想涵蕴
元、明文人画影响园林,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同时叠山技艺精湛,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促进写意 山水园发展
❖ 元代
大都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代表: 万柳堂)
❖ 明代
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 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 的地方)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 带(如雅致简远的勺园、豪华钜丽的清华园)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 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
市民园林兴盛,反映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 民间造园活动普及,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
私园出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
❖ 皇家园林
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也吸收江南园林的养分
❖ 公共园林
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园已经比较普遍 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性质 虽不是造园主流,但功能、手法和开放性的特点已很明显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造园技术的发展
❖ 文人画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 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
❖ 《园记》
《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 林的文字材料更多
成熟期2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 私家园林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代表:江南园林)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 和漕运
元 大 都 城 平 面 图
❖ 明、清初北京
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北京与南京的 “两京制”
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 “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
宫城外为皇城
内城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即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 大都旧制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
❖ 发展条件
经济的发达冠于全国 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风之盛居于全国之首 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 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盛产造园用的优质石材
❖ 评价
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景题、匾额、对联的使用更普遍,意境更为深远 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