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力量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答: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点事项。
(A、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B、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
C、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D、儿少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理论训练。
)在训练实践中,贯彻适宜负荷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答: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大小通过练习的速度、远渡、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三、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有哪些?客体因素有哪些?答:主体因素有: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欲协调能力。
3.感知觉能力。
4.动作机能的贮存数量。
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有:1.竞赛规则。
2.技术环境。
3.设备与场地。
在训练实践中恢复手段有哪几类?举例加以说明。
答: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心理学恢复手段。
如;水浴‘蒸气浴、盐浴、珍珠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理反馈等。
在组织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
2.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合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3.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积效应。
4.安排作用于同一机能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破浪型的变化。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怎样增加运动负荷?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答:1、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的。
2、练习一段,保持一段。
每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
3,、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需要继续增加体能在整个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在战术训练中,模拟训练法有哪几类?答: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1、模式训练具有信息化特点2、模式训练具有定量化特点。
依训练理论研究,该理论所涵盖的领域可分哪几个层次?答:1、一般训练理论。
2、项群训练理论。
3、专项训练理论。
建立训练目标在训练中有何重要作用?答:有两点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有:(使得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训练活动和比赛都围绕着目标状态的实现而全面进行和展开。
从而为在训练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为何专项竞技需要具有特异性?答: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经济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
为什么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答: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
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
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承受适应,但如若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
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
恢复手段有哪些?答: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心理学恢复手段。
如;水浴‘蒸气浴、盐浴、珍珠浴、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理反馈等。
速度素质分哪几类?答;1、反应速度。
2、动作速度。
3、移动速度。
负荷变换训练法方法的应用特点是态的原因。
6、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
7、改进训练各种,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论述题。
1.试述用重复跑手段发展移动速度素质训练的负荷量度。
答:1、提高移动速度由两个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另一个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1、赛跑运动员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时,不同练习内容对练习的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有不同的要求。
如;卧推、下蹲等。
2、超等长力量练习,如立定跳远、三级跳远等3、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训练负荷减少以后,才有提高,叫延迟性转化。
如何做好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答:一、对不同类型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
对在集训钱一直坚持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中短期集训应被看做是系统的全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们在集训期间的训练计划应力求保持与员年度训练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
中短期集训时间有限,因此,应抓住短期内较有把握收到成效。
且对比赛成绩有较大影响的方面集中加以训练。
这样,不同运动项目的中短期集训自然有着不同的重点。
试述以提高肌肉内协调的方法发展相对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度。
答:发展相对力量多采用提高肌肉内协调能力的方法。
这样既可使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得到提高,同时又能限制运动员体重的增加,从而发展运动员的相对力量。
(1)负荷强度;发展相对力量要求动作快,所以不管负荷重量大小,,实际负荷强度都是大的,只是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一点单位参与工作,也可使肌纤维工作同步化的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肌肉协调的功能,使相对力量得到发展。
(2)负荷数量;发展相对力量由于负荷强度高,总负荷量则小,因而产生的超量恢复就少,使运动员的体重得到控制。
试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
试述速度障碍产生的主观原因及克服方法.答:1、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2、基础训练不够。
3、技术动作不合理。
4、训练手段不合理。
5、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6、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等。
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
怎样发展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答:提高糖酵解无氧代谢功能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百分之80-90,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状态,其强度为百分之80-90。
发展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若以跑位训练手段时,其距离应控制在300-800米之间,一般以400米为宜。
若以游泳为训练手段时,其游程可控制在100-200米之间。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有哪些?答:1、技术训练。
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提高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
2、战术训练。
由于攻守的配合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重要位置。
3、身体训练。
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
4、心理训练。
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试述如何克服心理焦虑?答:1、引导队员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
少考虑比赛的结果。
2、进行积极的想像,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
3、赛前也可以演练一下比赛的情形,把思想集中到比赛中去。
4、在完成动作之前可以将整个动作及完成动作时的思想状态按照程序背诵一遍。
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答: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的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
因为重要比赛日程的安排通常与某个项目最适宜的比赛条件的出现是一致的,而且通常在上一年度即已确定。
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中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教练员应努力做到有把我弟调节者一变异因素,使之与特定的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
试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负荷。
4、训练负荷按跳跃式增加。
形式有:1直线式。
2、阶段式。
3、波浪式。
4、跳跃式。
在战术训练实践中,提高运动员的战术素养的方式有哪些?答;个人行动和同伴的协同配合行动。
答:方式1、系统了解专项竞赛基本规律与战术特征,比赛中战术变化的规律及正确的应变措施,专项战术的发展趋势。
2、积累专项战术理论及经验知识。
3、大量而熟练地掌握基本战术等。
简述速度障碍发生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答;速度障碍的生理、技术、专项素质、训练的科学性等4方面的原因.比赛周训练内容安排的模式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表现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
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根据不同内容训练负荷后完成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及高度专项训练等。
安排在赛前3-5天的训练中。
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
为什么要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答:要求教练员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总体上,发展上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多年训练计划对于年度、大周期等训练计划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它对未来较长时间的训练活动所做的预测仅仅是框架性的,而不可能做到详尽具体。
在多年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通常都有时间、有可能通过某些调整及修正措施,将训练过程是基本方向控制在原有是轨道上,使其总体规划保持基本的稳定。
简述贯彻周期性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答: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包括为多年训练周期、大年训练周期、中年训练周期、小年训练周期、日年训练周期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周的训练包括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每个周期包括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什么?答:降低负荷强度,可利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