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一. 填空题1.竞技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按照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练负荷的基本单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教材是___________年由过家兴主持编写的。
5.以有氧氧化供能负荷为主的运动,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恢复时间一般需要________小时。
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5.简述如何有效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6.简述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
7.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应用题结合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某个技术动作学习,请设计一份该技术动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一卷答案一. 填空题1.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对手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2.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3.负荷强度、负荷量4.19835.24-48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运动训练的极限性;(7)高度注重训练后的恢复;(8)训练的个人针对性;(9)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含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机体在过渡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训练学要点: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科学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相结合。
(2)合理安排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
(3)训练比重应以任、因时而异。
(4)训练内容主要是运动素质训练。
(5)训练过程中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4.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5.简述如何有效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训练柔韧素质要把握好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柔韧素质训练要主要静力性训练、动力性训练、被动性训练、PNF拉伸训练等多种训练相结合;同时柔韧性训练要和专项运动相结合、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经常保持、动力与静力结合、注重身体发育敏感期训练。
6.简述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
训练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结构组成、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训练负荷大小、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后的恢复。
7.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把握项目制胜规律;培养战术意识;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重视战术组合;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三.应用题结合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某个技术动作学习,请设计一份该技术动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举出具体运动项目;能具体列出针对该项目哪项技术学习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学习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项技术特征,设计出掌握该项技术的方法、手段、组织实施,最终使学习者顺利掌握到该项技术。
二卷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3.力量素质4.程序训练法5.竞技制胜规律二、填空题1.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起始状态诊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内容。
3.训练课的基本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基本类型。
6.按照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氧耐力运动的供能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8. 运动技术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9.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工作形式。
10.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
三、简答题1.简述最大力量的评定以及训练的基本方法。
2.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4.简述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卷答案一.名词解释评分标准:与答案有出入者,视回答内容酌情得分参考答案:1、运动训练:是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
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运动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 填空题评分标准:与答案不符,原则上不得分参考答案:1、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2、竞技能力诊断、运动成绩诊断、训练负荷诊断3、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4、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5、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适应性比赛6、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7、磷酸盐供能、糖酵解供能8、泛化、分化、自动化9、动力性向心克制性运动、动力性离心退让性运动10、本源性学科、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学科三.简答题评分标准:与答案有出入者,视回答内容酌情得分参考答案:1、简述最大力量大小的确定方法及训练的基本方法。
最大力量评定:测定肌肉等动练习时的最大力量值。
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但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的训练,如90-95%的负荷强度。
负荷数量:应结合运动强度而定,如50%强度做20次,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强度,重复次数要减少两次。
组间间歇时间: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应越长,反之则小。
具体训练方法:如金字塔训练法、窄金字塔训练法、最大强度向心克制性训练法、最大强度离心退让性训练法、极限次数法、静力性练习法、动、静结合训练法,等等。
2、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利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同项群运动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发展。
3、简述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高原现象”出现原因: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逐步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训练方法、手段不当及一些训练环境的不良影响;多年师从同一教练训练,对习惯性训练方法、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训练效应减弱;运动员因训练、经济、家庭、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克服方法:注意随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即使改变训练的排及要求;对出现明显的过渡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运动员,应采取果断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其健康状况的恢复;积极消除意外事故导致的心理障碍。
4、简述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赛前中短期集训是各级别竞赛中都经常面临到的现象,实施得当对运动成绩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反之则阻碍运动员成绩提高,甚至导致运动员出现身体损伤。
(2)集训中一般需注意:对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对不同比赛层次运动员的区别对待。
三卷一、简答题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简述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症状及克服方法。
3.简述“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克服方法。
4.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5.简述战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及战术创新的方法。
二、应用题假设你是一名教练员,承担了一次赛前中短期集训任务,集训队员起始条件各异,请你说明在制定训练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条件实施具体操作。
三、论述题结合运动单项试述无氧耐力素质的不同供能方式特点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手段、注意问题。
三卷答案一. 简答题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项群训练理论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2.简述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症状及克服方法。
心里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当前现状,或者是所预计的结果对自尊心有潜在的威胁的情景所具有的担忧倾向。
症状:紧张,呼吸不畅,情绪消极,脾气不易控制,易怒。
克服方法:引导队员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进行积极的想象;赛前演练比赛情形;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3.简述“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克服方法。
产生原因: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灵活性降低,发育停滞,训练方法、手段落后、单一,技术不合理,训练理念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