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全国百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

中国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但是“师法造化”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全然不同,造化并非一山一水,亦非万物之集合。

造化是大衍运行、生成化育,是创造和变化。

造化有道却无定法,师法造化就是得万物生成变化之机枢,所以中国文人画家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不是模仿,而是起兴。

起兴是在时机之中由一物一景引发的感怀兴致,世界与人的共在关系由此情激荡而出。

所以此时所说的世界,既非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当是时,万物皆备于我而有我在焉。

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承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用古人的话说——自有沟通天地之工。

这是一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上说,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经被彻底扰乱以至于粉碎了。

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因而它也就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

在这种境遇中,山水画早已经被抛掷到一种不及物状态,深深地陷入其表述与本体的危机。

山水画是一种回忆,作画是回忆,观画也是回忆,一种使回忆可视化,另外一种则令回忆现实化;前者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却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古人观画,画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后人观画,则是以真山水之经验为中介以求对画意之了然。

而今日艺术家,则无时不以艺术创作自律,动辄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诩,距山水之道远矣。

山水,是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它能够发显造化之秘,皆因其终极原则是“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范畴。

“法”之为法,通达于自然。

“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

山水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绝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变化;此“心源”也绝非主体的精神,是天地之心。

天地不仁,天地本无心,画者欲取造化之无尽藏,继而为“天地立心”。

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之“不二心法”。

明清以来,画者自囚于书斋之内,流连于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画者之疾,亦为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机”绝不但仅山水画的危机。

在百年后看来,山水之危机实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但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也意味着历史观的破碎。

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面上所表现的是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是一个符号与意象的乱世。

山水经验与我们的感受力虽然已日渐衰微,却并非不可挽回。

要在当下重新点亮山水之世界经验,并非于滔滔逝水中寻找记忆的刻度,我们得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在与现成经验的斗争中重新发现。

(摘编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要“师法造化”,但与培根的“阅读大自然之书”完全不同,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创造和变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万物之集合。

B、中国文人画家在创作中与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是起兴,因为造化有道却没有定法,师法造化就是求得万物生成变化的关键。

C、中国文人画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寻常实证科学家所欲观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识论者所谓的认知对象,而是“造化”,是浑然天地。

D、山水画或者更宽广的山水艺术,是沟通天地的技艺,承载的是我们的世界经验,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山水画和观山水画都是一种回忆。

前者使回忆可视化,将造化拢聚于图画;后者令回忆现实化,沿着图画回返造化。

B、古人观画,中介是画卷和真山水的经验;今日艺术家则以艺术创作自律,以笔墨技巧与视觉冲击自夸,远离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国山水经验之精神所系。

中国山水画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种绘画图式构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终极原则“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语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约和法令、制度的范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山水画彻底丧失了其“世界观意义”,因而山水画成为一种特定的题材,一种风格样式,一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

B、取造化的宝藏为“天地立心”是中国山水画唯一法则,而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家,自闭于书斋,流连于古人之法,这是画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机,重新使山水的经验闪光,不是从传统中去挖掘经验,而是在当下的处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发掘,重新发现。

D、近世之“山水危机”意味着传统自然观的失落和历史观的破碎,二十世纪的山水画表现出文明冲突中山河的破碎与扰乱就是例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即使看上去只有一个被触手包围了的嘴,但是箱水母,或者叫立方水母(原意是“呈立方体的动物”)的确有眼睛,而且结构与人类的非常相似:具有晶状体、角膜和视网膜。

但奇怪的是,即使有这些复杂的结构,箱水母却是永久性的视力模糊。

这是因为箱水母没有脑,仅仅在嘴的周围有一条神经环。

它没有中枢处理功能,它的模糊的视觉却能告诉它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多大啊,我能吃它吗,它会吃我吗。

体型为立方体的箱水母躯干的四面各有一个像球杆一样的短柄,而眼睛就位于这四个短柄上。

除了两只辨别水平强的眼睛外,每个短柄上还有四个轻度感光的凹孔。

同样,这种结构是与它们没有脑相吻合的,因为脑是整合感觉信息的部位。

对于箱水母来说,发现一个天敌和辨别白天与黑夜属于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不同的感觉器官来完成。

箱水母的眼睛不同于其他属于钵水母纲的种类,因为它们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早在5.5亿年前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箱水母视力即使不佳,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箱水母能够飞快地游动(某些种类的速度能达到每秒1.8米),并能够绕过障碍物,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够主动追击猎物。

这个点与钵水母类不同,钵水母仅仅软软地漂荡在水中,等待食物游到自己的身边。

箱水母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对它的另一个重要的适合性的解释有所协助——它的毒性巨大。

一种叫作海黄蜂的箱水母可能是地球上最毒的生物,被它刺伤,人会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痛,同时伴有强烈的灼伤感觉。

毒液会伤害神经系统、心脏以及皮肤,三分钟内会致人死亡。

全世界每年超过1万人被它刺伤,而且经常有人死亡。

另一种箱水母几乎具有同样的毒性。

它更具危险性的原因是:在水中不易被人发现,呈透明状,体型比一粒花生还要小,而且浑身布满了刺细胞。

被它刺到,即使侥幸逃脱,也会患上一种叫伊鲁康吉水母综合征: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极度高血压并且叫人产生绝望情绪。

这种箱水母的名字是根据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一个民间传说得来的,这个传说讲述了到海里游泳的人就会受到箱水母的攻击并患上一种可怕的病。

这种毒液会促使身体的“打或逃”激素,特别是去甲肾上腺激素大量释放,从而导致患者经常惊恐而死。

为什么箱水母的毒性这么大?它的毒性与视觉有怎样的联系?这是个相关尺度的问题。

因为它们有视觉,喜欢采食比自己本身大的猎物,为了防止猎物对自己相当精致的触手的伤害,它们需要迅速麻醉猎物。

之所以它们的毒性只有对我们才是致命的,是因为当我们无意中遇到它们时,我们对于它们来说显得太过于巨大了,所以我们就会受到它们比平时刺杀猎物更多的触手的攻击。

(摘编自约翰·劳埃德、约翰·米奇森《动物趣谈——箱水母》)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箱水母在嘴的周围有一条神经环,它没有中枢处理水平,但它模糊的视觉,却能够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B、箱水母躯干的四面各有一个短柄,每个短柄上都有两只辨别水平强的眼睛和四个轻度感光的凹孔,它们的功能相同,用来完成相同的工作。

C、箱水母属于钵水母纲的种类,在5.5亿年前的物种演化过程中,箱水母与其他属于钵水母纲的种类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D、有一种箱水母的名字来源于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海里游泳的人会受到箱水母的攻击并患上一种病,导致人的某些激素分泌紊乱。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箱水母所具有的特征。

(4分)6、人为什么会被箱水母造成致命伤害?请简要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流放地①契诃夫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

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

”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

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

”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不过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

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

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

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

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不过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

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个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有;或许这个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

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行了,急什么!”谢苗说。

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

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

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

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