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4、关于作品的争议
《青春之歌》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但很快,便受到了批评,批评的矛 头指向作者的小资产阶级写作立场。在 这期间,也不乏保护性的意见,比如茅 盾、魏金枝等的意见,对立的两方面力 量此消彼长。 1959 年,保护性的意见占 上风。到了文革,作品再遭批判,直到 文革结束,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
4、《红岩》的写作方式
1、作者和作品简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 年12月,被歌剧《江姐》、电影 《烈火中永生》改编。被誉为“黎 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 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 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
2、作品内容
作品写的是1948—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国民党监狱内以江姐 为核心的一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国民 党当局之间所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 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视死 如归的无产阶级战斗精神。其中,正面 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精神较量、关于人生 观、政治立场的辩论,都强化了这部作 品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
我军以团参谋长青年指挥员少剑波为首 的三十六人的小分队,深入到林海雪原 中与敌周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 于把潜藏的一股土匪武装完全歼灭,为 人民除了大害。由于作品主要是依据作 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具有高度的艺 术真实性。
3、作品主旨
作品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 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 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英勇机智的人民 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 业,即为了解放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 勇献身,并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 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土匪 的罪恶行径。
3、《红岩》的艺术影响
《红岩》的集体写作对后来的文学生产 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性影响:创作动机 的政治化,对个性化写作的排斥等,这 在文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5、曲波的《林海雪原》
1、作者简介:曲波, (1923—) ,山东胶东半岛黄 县人,只念过五年半小学。 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胜 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作战,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大队 和团的指挥员,曾率领一支 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 北牡丹江一带深山老林进行 剿匪战斗,《林海雪原》的 生活内容即取材于此。主要 作品有《林海雪原》、《山 呼海啸》和《桥隆飚》。
5、关于作品的修改
在批评声音的干预下,作者丧失了写作主体性, 陷入了不断的修改之中。1960年的修改本,改 动和删除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 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增 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 “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这种反复 的修改,内容本身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倒是这 种修改本身成为了这段时期文学史上一个独特 的意味深长的文学现象。
2、作品内容
作品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切身经历写成的一部长 篇小说。它描绘了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 解放军的一支战斗小分队在牡丹江一带深山密 林中同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的英勇、机智的斗 争。当时,东北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国民党正规部队已被击溃,但残余的土 匪如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谢文 东和国民党专员侯殿坤等一伙,却潜藏在深山 密林中,烧杀抢掠,破坏我后方的土改工作, 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民族化的气魄和风格。 内容上的民族化:北方农民生活的斗争和 风俗,人物性格的江湖气概。 形式上的民族化:古典小说情节和结构方 式的设计
语言上,朴素生动,通俗易懂、民族化、 群众化。以北方农民口语为基础。
(3)史诗性的艺术追求:较长的历史跨 度,宏阔的生活画面、长卷式的结构。 (4)缺点: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这是十七年文学的通病。
4、《保卫延安》的艺术局限
(1)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如 李诚、周大勇 (2)作者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 情节描写。 (3)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5、《保卫延安》的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 价。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 义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 来,才得以平反。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 年,作品通过她对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人生归宿的艰难曲 折的历程,形象而有力地概括了一代革命知识青 年从不自觉的个人反抗到自觉地参加革命运动走 上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林道静及其周围的那些女性的爱情、婚姻 遭遇,还隐含着现代女性的命运主题,但这一主 题在作品中是被压抑、淡化的,被当作阶级立场、 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因素来处理的。这是50-70 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难得的含蓄的流露。
二、主要作家作品
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1、关于杜鹏程
杜 鹏 程 ( 1921—— 1991),陕西韩城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保卫 延安》(1954年), 中篇《在和平的日子 里》、《历史的脚步 声》,短篇《工地之 夜》、《夜走灵宫 峡》、《延安人》等, 有作品集多部。
3、《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及意义
1)作品是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 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战争文学的 开山作和里程碑。
2)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及权威性的全知 全能的叙事视角。
3)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真 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真实人物:彭德怀 虚构人物:周 大勇、李诚、王老虎 4)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激情。
4、艺术成就
1、笼罩作品整体的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一方 面表现为题材的新颖奇特和故事情节的传奇惊 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的描 写。
2、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和传 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少剑波、杨子荣、 刘勋苍、孙达得、栾超家等,都是身怀绝技又 独具个性特征的英雄人物形象。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林道静不屈服 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 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形象 地展现了“九· 一八”——“一二· 九”(1931—— 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 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 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 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人民 的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 美丽的青春。
(2)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春兰——运涛、江涛 地主冯兰池—— 冯贵堂 党的工作者贾湘农
(3)主要事件: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 斗争等
3、《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朱老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朱老忠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 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 意志;同时又慷慨无私,重团结,重 义气。从农民英雄成长为无产阶级先 锋战士,从自发斗争转入自觉斗争。 朱老忠的道路是旧中国农民自发到自 觉革命斗争道路的体现。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为朋友两肋插刀
2、梁斌的《红旗谱》
作者简介:梁斌 (1914—1996),河 北蠡县人。20年代后 期开始参加革命运动。 主要作品有《红旗谱》 (1958)、《播火记》 (1963)、《烽烟图》 (1983)长篇外,还 有长篇《翻身记事》 等。
2、《红旗谱》的内容
(1) 内容:作者有着关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动机。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 的历程。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 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 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历史性地概括了大 革命前后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状 况,深刻地展示了新旧历史时期中国农民斗 争的不同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不断走 向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发 展概况
1、革命历史小说的兴盛,作家广,作品多。 作者大多为革命的亲历者,有着叙说的真实性 和权威性,和将革命“经典化”的愿望。
2、史诗化的艺术追求 史诗化的艺术表现:揭示历史本质、反映重大 历史事实、表现重大主题、时空结构庞大,对 英雄形象的塑造等。如《保卫延安》、《红 日》、《红旗谱》、《红岩》、“一代风流” 等。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真实性 和传奇色彩的有机结合,富于民族特色。 4、通俗小说创作的成功典范,推动了建 国以来通俗小说的艺术发展,使其由通 俗性向艺术性逐渐递增。如由传统的情 节小说逐步上升到人物小说,在矛盾冲 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卫延安》的内容
《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一九四七年三月初,胡宗南率领国民党数 十万大军对延安党中央所在地发动了疯狂的进 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 亲自领导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指挥下, 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作品重点描写了 彭德怀将军,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 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3、杨沫和《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杨沫 (1914—1995),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 湘阴,生于北京。 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 《苇塘纪事》,1951 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 说《青春之歌》, 1958年出版。新时期 以来,还著有长篇小 说《东方欲晓》、 《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主要内容
3、主要作家作品:
长篇有《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 (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铁道游 击队》(知侠)、《小城春秋》(高云览)、 《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 《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 《战斗的青春》(雪克)、《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烈火金刚》(刘流)、《敌后武 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三 家巷》(欧阳山)、《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短篇有《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 (茹志娟)、《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 (王愿坚)、《三月雪》(萧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