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

服务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

服务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一、行业介绍(一)行业定义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达程度,也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高水平的服务业更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三次产业不断融合,服务行业交叉叠加,服务业的外延不断拓宽,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内容往往也有所不同,对服务业内涵准确界定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目前用第三产业的统计体系代替服务业统计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不断融合,目前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中的部分服务业,尚未纳入第三产业统计范畴,因此事实上服务业的范畴大于第三产业统计范畴。

(二)企业类型划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三)行业经营规律服务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紧密结合。

由此而形成了其经营上的特点:范围广泛。

由于服务业对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所需要的服务产品都应当经营。

因此,在经营品种上没有限制。

服务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业务,因而也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社会分工中,是经营路子最宽、活动范围最广的行业。

综合服务。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连带性。

如旅店除住宿外,还需要有通讯、交通、饮食、洗衣、理发、购物、医疗等多种服务配合。

大型服务企业一般采取综合经营的方式;小型服务企业多采取专业经营的形式,而同一个地区的各专业服务企业必然要相互联系以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业务技术性强。

分散性和地方性较大。

服务业多数直接为消费者服务,而消费是分散进行的。

因此服务业一般实行分散经营。

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差别,特别使一些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地方色彩浓厚,因而服务业又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二、纳税评估方法模型(一)信息来源1.综合征管软件。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等。

2.取数口径:(1)行业代码为“6300 批发业”;(2)剔除重复申报数据(多次申报,只取最后一次申报数);(3)评估模型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户。

(二)风险点识别根据批发行业的特点,所有风险指标预警值根据企业年销售收入规模分两档设定,具体划分为1000 万元以上(含1000 万元)和1000 万元以下。

评估样本企业必须持续经营满两年(评估年度加评估上年度)以上企业。

1.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增值税销售收入异常(1)原理通过企业全年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和增值税销售收入总额进行对比,发现年度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小于增值税销售收入总额,展开进一步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两税收入差异额=全年所得税应税收入-全年增值税销售收入(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两税收入差异额预警值为0。

差异额大于等于0为正常;差异额小于0为异常,(5 )评分标准对被评估企业的两税收入差异额为负数,该项指标为满分;差异额大于或等于零,该项指标为0分(6 )应用要点—般来说,企业所得税的全年应税收入应大于或等于增值税销售收入,如两税收入差异额为负数,说明企业可能隐瞒所得税应税收入。

2.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1)原理通过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与行业税负预警值的比较,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2)数据模型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一利润总额X 100%(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对行业平均所得税税负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 X平均值。

(5 )评分标准对被评估企业所得税税负按低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且低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高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 (企业税负—预警值)一(预警值X 0.6)|(6 )应用要点将批发业评估期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与当地同行业同期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企业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可结合其他相关指标深入分析。

本指标还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A.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行业景气度;B.企业注册资本及营业收入规模;C .企业的营销模式等。

因此,在运用该项指标时应参考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3.销售成本利润率(1)原理通过企业销售营业成本利润率与评估期行业销售成本利润率的对比,筛选出差异较大的企业,用于判断纳税人成本的真实性。

(2)数据模型评估期销售成本利润率=评估期利润额♦评估期销售成本X 100%。

(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对销售成本利润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以离散系数是否小于等于0.6参考,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或预警值=平均值-0.6 X 平均值)。

(5 )评分标准评估企业销售成本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确定为异常,按低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积满分;高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 (销售成本利润率-预警值)/(预警值X0.6)|(6 )应用要点根据该行业的经营特点,本指标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4.营业收入费用率(1)原理通过企业收入费用率与评估期行业收入费用率的对比,筛选出差异较大的企业,用于判断纳税人收入、费用的真实性。

(2)数据模型评估期收入费用率=评估期营业费用-评估期营业收入x100%(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对收入费用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以离散系数是否小于等于0.6参考,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或预警值=平均值+0.4 X平均值)。

(5 )评分标准评估企业收入费用率高于预警值确定为异常,按高于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高于预警值幅度为0.6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积满分;低于预警值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 (收入费用率-预警值)/(预警值X0.6)|(6 )应用要点要与所得税税负率、资产所得税贡献率等指标配合使用,以便进一步判断该指标的风险。

5.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比值(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1)原理通过企业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与同行业成本收入弹性系数对比,筛选出差异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结合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等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X 100%。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一基期主营业务收入X 100%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X 100%(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对行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区间[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 X平均值。

(5 )评分标准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大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2)当比值小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或少计收入等问题。

A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为正,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为负,该项指标得满分。

B .对被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正,且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高于预警值上限,且超过预警值幅度为0.6倍以上的,该项指标为满分。

指标得分=| (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X0.6 )|。

C .对被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均为负,且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弹性系数低于预警值下限,且低于预警值幅度0.6倍以下的,该项指标为满分。

指标得分=| (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弹性系数—预警值)*(预警值X0.6 )|。

(6 )应用要点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寸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一,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它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6.管理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比值(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1)原理通过企业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与评估期行业弹性系数对比,筛选出差异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结合管理费用、销售收入等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2)数据模型管理费用变动率=(本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X100%。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一基期主营业务收入x 100%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管理费用变动率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3 )数据采集该指标数据项来源列表如下:(4)预警值设置对行业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弹性系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 离散系数小于0.6 ,预警值 =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 X平均值。

(5)评分标准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大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管理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2)当比值小于[弹性系数平均数-标准差],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