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主讲人:陈玉琢教授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一)税负类指标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25.93%3.13%——25.93%30行/利润总额=26%33行/利润总额=26.8%30行/营业收入=6%33行/营业收入=6.8%第27行4166040.25第30行4166040.25第33行4166040.254166040.25/14617787.87=28.50%连锁超市:4166040.25/=0.78%——28.50%第27行3602427.24第30行3602427.24第33行3602427.243602427.24/18967643.61=18.99%房地产:3602427.24/=1.48%——18.99%(3602427.24-7491576.75+)8249328.0425/=3.40%7491576.7525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
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0.5%),或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于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取自主表第1行。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按行业明细分类评估税负状况按注册资本大小分类评估税负状况按销售规模分类评估税负状况3.企业所得税负担变动率4.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二)财务分析类指标1.主营业务利润率计算公式: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主营业务利润情况。
本期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1%),则可能本期主营业务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2010年:主营业务利润率=3,926,515,431/9,573,783,697=41.01% 9,573,783,697-8,877,013,930=毛利率=/9,573,783,697=7.28%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率=6,891,002,661/12,324,630,213=55.91%12,324,630,213-10,950,031,95012,324,630,213=11.15%2012年:主营业务利润率=9,675,091,456/11,029,761,597=87.72%11,029,761,597-10,353,669,46711,029,761,597=6.13%2.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指标功能: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利润总额占成本费用总额比例情况。
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1%),则可能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3.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指标功能: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与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净资产收益情况。
本期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则可能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偏低。
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6,609,104,207=19.42%平均净资产= (31,603,965,588+ 36,454,540,922)/2=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9,608,766,078平均净资产= (36,454,540,922+43,816,088,043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年末数、年初数,“净利润”本年累计数,第三方数据“近三年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4.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息税前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资产合计年初数+资产合计年末数)÷2指标功能:通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情况对比分析,了解企业本期总资产报酬率情况。
本期总资产报酬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则可能总资产报酬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资产合计”年末数、年初数,“利润总额”本年累计数,“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三)收入、成本、费用类指标1.收入类指标(1)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方向不一,增减幅度不一,注意涉税风险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100%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比对分析,看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的涉税风险。
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系数大于1时,则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金额。
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2,324,630,213- 9,573,783,697) 9,573,783,697=28.73%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233.26%3,893,158,615-3,586,043,387=6,828,739,364-5,805,261,860=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1,029,761,597-12,324,630,213) 12,324,630,213=-10.51%2012年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 80%6,828,739,364-5,805,261,8609,636,909,341-9,409,649,5542012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0,353,669,467-10,950,031,950 10,950,031,950=-5.45%分析运用:会计核算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比如未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
会计上不核算收入、税收上应确认收入的,是否进行纳税调整——价外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国税发〔2009〕31号——代收代缴款项凡在开发产品价内或由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均应计入收入。
不计入开发价内且由开发企业以外的单位开具发票的,作为代收代缴款项处理。
通过财务指标推测主营业务收入估测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期初数+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期末数-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期末数+资产负债表中“预收账款”期初数)/(1+增值税税率)估测企业2011年度销售收入= 13,627,114,735+ 4,270,365,547+ 2,209,067,717 -1,259,475,705+ 25,113,687-24,972,546+ 72,110,848- 113,017,009=/1.17= 12,324,630,213估测企业2012年度销售收入=13,716,347,346+ 33,529,248+ 1,430,362,839 -2,209,067,717+12,093,415 -25,113,687+113,017,009-94,470,847=/1.17=11,029,761,597(2)视同销售利润率计算公式:视同销售利润率预警=视同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视同销售利润率=(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视同销售收入×100%指标功能:通过视同销售利润率指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对比分析,了解企业视同销售收入、成本、所得确认是否准确。
视同销售利润率预警小于零,则可能视同销售利润率偏低。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一“视同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金额,附表二“主营业务成本”、“视同销售成本”金额。
分析运用:✧首先应判断企业发生视同销售的可能性。
条例第25条国税函〔2008〕828号:改变资产所有权属,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应视同销售。
——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
国税发〔2009〕31号:将开发产品用于投资和分配、偿债和捐赠,赞助和集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其次分析企业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是否正确。
(3)政府补助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评估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比对指标功能:通过第三方获取政府补助相关信息,与纳税人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政府补助收入”金额进行对比分析,看企业对政府补助收入是否申报齐全、准确。
对纳税人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时,填列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时,在征管系统中查找纳税人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情况,看是否事前进行备案、审批及进行后续管理。
若企业所得税申报前未在征管系统申请,则可能存在纳税人申报的不征税、免税收入及减计收入涉税风险。
数据来源: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政府补助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减计收入”、收入类调整项目中的“其他”金额,附表五“免税收入”、“减计收入”金额,征税系统涉税事项申请信息,政府部门提供的第三方信息。
分析运用:分析会计核算为“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专项应付款”的内容。
不征税收入:财税〔2008〕151号、财税〔2009〕87号、财税〔2011〕70号、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免税收入:税法规定的四项+特殊免税收入财税〔2008〕1号,国税函〔2009〕118号(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2.扣除类指标(1)主营业务成本率计算公式: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率指标与前三年平均水平进行比对分析,掌握企业本期主营业务成本率情况,看是否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的涉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