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文周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
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在五四运动时,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其实中国京剧正是人生问题剧,在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
这些都是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中国京剧正能着眼于此。
即使是西方戏剧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在《大劈棺》中,庄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爱,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脏不能治,因此庄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来医救她爱的人。
但庄子却并未死,他变为蝴蝶飞出棺来了。
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在内,刺激够深刻。
但蝴蝶飞出,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使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了轻松与解放。
因此看完戏,好像从那戏中情节中解脱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
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
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
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
在中国则盼能人生而戏剧化。
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
西方戏剧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
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而且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始能把剧情充分表达出。
《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使人回肠荡气,情味无穷。
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
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
西方戏剧都重刺激,中国戏剧则重欣赏。
中国的戏剧,既雅俗共赏又极富教育意味。
(节选自《中西方戏剧》)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京剧的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
中国戏剧中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B.《大劈棺》极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并能使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轻松与解脱。
C.中国京剧能着眼于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可称得上是人生问题剧,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D.中国戏剧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
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京剧有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作用,一切严重的剧情剧情常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人的心坎。
B.在五四运动时提倡西方剧,是因为当时的进步青年认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剧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戏剧情节上具有重刺激的特点。
D.中国戏剧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为把剧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娘教子》中直扣听众与观者心弦的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此艺术处理方式正体现了中国戏剧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特点。
B.在比较中西方戏剧时,作者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中西方戏剧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C.作者认为,西方戏剧讲究逼真,重情节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
D.《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情节虽不复杂,但照样能打动听众与观者的心弦。
是因为此类的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
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
家贫,牧豕海上。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
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
弘谢曰:“有之。
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脱粟之饭。
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
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乃上书:“臣弘行能不足以称,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
”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
”因赐告牛酒杂帛。
居数月,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佐明主填抚国家填:通“镇”,镇抚,安抚B.人臣病不俭节病:担忧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右:崇尚D.治党与方急党与:同党的人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是()(3分)①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②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③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④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⑤因赐告牛酒杂帛⑥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
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表示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B.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学阿世的一面。
C.公孙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是为了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躬行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5分)(2)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5分)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
子女行孝,随时皆可,给父母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B.在衡水市“龙腾湖城”春节联欢晚会上,相声演员的才艺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在笑声中,大家心中的所有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
C.张明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D.两会代表认为税收应该从金字塔尖征收,如果标准定得太低或中庸,就会大而化之;一方面增加老百姓负担,同时也加大了税收部门的工作量。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王海洲毅然决然地在那片盐碱地承包责任状上签了字。
乡亲们纷纷议论着他的“壮举”,一时间成了村里的新闻人物。
B.“高考百天冲刺誓师大会”,使大家认为,当你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时,你将收获超过你预期的成果。
C.热爱科学的人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探索与发现的无穷乐趣,而且能培养科学的精神。
D.在官场混的人,谁能避免自己不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之后勇于认错,知错即改,而不是遮遮掩掩,推卸责任。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⑤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A.⑤①④②③B. ③⑤②④①C.③①②⑤④D.⑤③②④①11.《学会生存》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
”请你将这句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不超过40个字)(5分)12、仿照画横线的示例,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6分)有时放弃是一种拥有。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3.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14.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1.C.“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错,太绝对。
原文为“未必”。
2.B.偷换主语,原文为“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题干中“当时的进步青年”错。
5.D.②⑤天子的做法③公孙弘资助别人,非为官机智。
6.C.以偏概全。
7(1)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
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意:猜疑,1分;深:城府很深(刻毒),1分;诸……者,那些……的人,1分;详:通“佯”,佯装,表面上,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
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
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封他为博士。
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
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