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划素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

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二、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

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三、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四、环境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

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

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六、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

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关于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布置,经过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部分。

一、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

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当地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根据风景区的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发展战略布置。

风景名胜区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1.进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风景资源价值等级,保存状况以及风景名胜区主要存在问题。

2.分析论证风景名胜区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战略。

3.拟定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包括资源保护目标、旅游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

4.论证并原则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总体布局以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措施。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规模、容量、功能结构、风景资源保护措施,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引导风景名胜区健康、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1.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

2.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容量。

3.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

4.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

5.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6.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7.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

8.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9.制定分期发展规划。

10.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

二、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定风景各区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在风景名胜区内,应根据景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景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1.详细确定景区内各类用地的范围界线,明确用地性质和发展方向,提出保护和控制管理要求,以及开发利用强度指标等,制定土地使用和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细则。

2.对景区内的人工建设项目,包括景点建筑、服务建筑,管理建筑等,明确位置、体量、色彩、风格。

3.确定各级道路的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风景名胜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针对明确的建设项目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景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区别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是一个新事物,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因此很多人包括专家学者都把它跟景观设计相混淆,景观设计行业还设有一门课程叫“风景名胜区规划”。

但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必须把他们区别开来,否则将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景区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旅游景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区别。

一、绘画与电影景观设计只是对一个地块景观的设计,只局限在空间景观上,如果说景观设计以“美”为营造核心,那么旅游景区规划是以“核心吸引力”为目的,对旅游区进行全范围的设计,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在硬件方面也不局限于"美"的塑造,包括喜剧,也包涵悲剧,主要是对“情节”的塑造,所以“旅游为了欢乐”是不准确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作品是“一幅画”,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是“一部电影”,一部立体的电影,一部游客可进入的电影。

他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艺术品,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但无高低之分。

景观设计是空间规划,而旅游规划是一种无形产品的规划,是服务规划,软件规划是其显著特点。

如果说景观设计是舞台设计,那么旅游景区规划是对整个戏剧的设计,除了舞台,还包括戏剧情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服装、舞美等内容。

笔者策划的山东水泊梁山项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礼品与商品景观设计的产品是“礼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产品是“商品”。

礼品,如城市公园,是不必考虑销售的,是政府或其他部门、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的日常生活的休闲空间,一般不卖门票或票价很低,由政府买单,市民消费。

而旅游景区是一种商品,需要人们去购买,往往距离人们生活空间有一定的距离,市民出游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包括金钱(如门票、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时间、精力等,所以人们往往要考虑性价比。

旅游景区作为商品往往由企业投资开发,相当于"投资商批发,经营商零售,游客购买"。

三、人间与天堂景观设计解决的是人与地的关系,是要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确切地说是一个常住的生活空间;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该是创造一个有别于常住生活环境的令人激动的短暂生活空间(或叫体验空间)。

如果说景观设计要营造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创造的是天堂,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天堂。

也可以说景观设计创造现实,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创造梦境。

所以不必奢望游客常住在景区,因为常住就不是景区了,就不能令人激动。

景观设计的产品必须是现实的,而旅游景区规划的产品可以是虚幻的。

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分析自然地理、区位交通、经济文化与区域合作的历史传统、现实基础等。

2.旅游资源评价不是罗列该区域内各省区市的所有资源,而是着重分析各省区市旅游资源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而确定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和产品互补方案;3.客源市场分析重点分析该区域内各省区市客源市场的共同性与不同点,重点分析外来(国内与国外)客源在这些省区市之间的流向、流量以及该区域内部本地居民互相出游的状况与障碍,进而确定区域合作的市场基础和客源互流、共享的方案;4.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障碍分析硬件方面(主要是交通与通讯设施)和软件方面(主要是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和企业经营环境等,跨国合作还涉及到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边境口岸通关状况),进而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和主要症结。

5.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布局着重规划区域合作范围内旅游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等)、旅游景区景点(核心景区景点、辅助景区景点等)和由此而形成的旅游线路和网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格局。

6.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方面产品互补、线路互通(规避同类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客运畅通、互不设卡;信息畅通、建立区域旅游网站;旅行社、饭店、餐饮、娱乐、购等服务体系配套建设互相宣传对方、对外联合促销;建立培训基地、共同培训人才、互相承认岗位证书,等等。

7.培育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运作主体。

强势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自下而上地推进跨区域的合作经营,直至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经营联合体,在资本、客源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集团,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经济基础。

分析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找出从低级到高级的企业合方式,提出培育跨区域经营的龙头企业,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中之重,而现在所有的区域旅游规划都忽略、轻视这一点。

在资源调查中,不重视对旅游企业资源现状的调查;在市场调查中,不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调查;在发展对策中,不重视对旅游企业的培育,这几乎是所有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病。

8.构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组织机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快与慢、成与败取决相关各方的行政决策、行业管理机构对区域合作的认识、决策与行动。

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惯性和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区域旅游合作的阻力主要来自行政体制内部。

旅游发达的省区市对区域旅游合作往往缺乏内动力、没有紧迫感(如北京对京津冀合作、云南对香格里拉两省一区的合作)。

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中央的重要决策,已成为地方要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

区域旅游合作作为枝叶要依托区域经济合作这棵树干乘势而上。

在区域经济合作总框架内,构建可行的、有实效的区域旅游合作的行政框架,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区域旅游规划的最重要保证。

这一点规划工作者需要与有关省区市的决策层进行反复构通、深入切磋,取得共识后形成相关各方的共同政策,建立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组织机构(各地政府间的决策机构、旅游主管部门间的执行机构和行业协会间的协调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