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思想史论文

管理思想史论文

管理思想史论文论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班级:104班学号:10163305 姓名:张丽丽【摘要】法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是法家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春秋时代霸政传统的实际开创者。

他的管理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至今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本文就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展开论述。

《管子》一书中认为治国有“三慎”即慎贵、慎民、慎富。

对于慎富,管子又分别从农本思想、天人和谐思想、市场调控思想等角度展开阐述,管子认为经济是治国之本,要想达到“慎富”统治者必须充分注重农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统治集团的宏观调控。

【关键字】农本思想天人和谐自然多种经营国家调控货币轻重论管子①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财家,他相齐四十年,不以“兵车之力”②,辅助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霸天下的伟大功业。

众所周知,这些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其独到的经济治国思想。

与诸多“坐而论道”③的理论家相比,管子是一个行而论道的实践家,其经济思想不仅具有①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管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也。

②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深刻的理论性,更具有丰富的务实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变革性的特点。

对管子治国实践中体现出的经济思想进行尝试性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视管子经济思想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旨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把长期以来人们对管子其人、《管子》其书经济思想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管子时代发展脉络的深刻把握,全面系统地阐述管子真实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以农为本的思想《管子.轻重篇》诸篇所阐发的轻重之术是建立在重农的基础上的。

所以,这种轻重之术不仅与重农不矛盾,相反它还以轻重之术来稳定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

《管子.轻重篇》诸篇不少地方都论述了农业的重要,如《管子.轻重甲篇》说:“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

故事再其本,则无卖其子者。

事三其本,则衣食足。

事四其本,则正籍(征賦)给。

事五其本,则远近通,死得藏(葬)。

”《管子.揆度篇》有与上述相似的一段记载说:“上农挟五(口),中农挟四,下农挟三。

上女衣五(口),中女衣四,下女衣三。

农有常业,女有常事。

一农不耕,民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为之寒者……故先王谨於其始。

事再其本(民众从事的生产事业收入能倍于其资本),民(只有)无檀者卖其子。

三其本,若为食。

四其本,则乡里给。

五其本,则远近通,然后死得葬矣。

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无止……君失其民,父失其子,亡国之数也。

”上述两段集中地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

所以,管子是决不轻视农业的。

非但如此,《管子.轻重篇》还认为封建统治者应采取种种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和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奖励多种经营《管子.山权数篇》载:“桓公问於管子曰:‘请问教数(教育的方法)。

管子对曰:‘民之能明於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给黄金一斤或相当于黄金一斤的谷八石为奖金)。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裕,同衍)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已(愈)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知时……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这里在谈教育民众的方法时,国家以奖励作为教育的方法,对善农事的、蕃育六畜的、树艺的、种瓜果蔬菜的、会看病的、经验丰富能预知谷物丰歉的、善于种桑养蚕的,均以黄金一斤或相当于黄金一斤的八石谷物为奖金。

从奖励的事项看,《管子.轻重篇》的作者管子倡导的是多种经营,对善农事种五谷、善畜牧育六畜的、树艺、民器种菜瓜果、善种桑养蚕都给同样的奖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借贷国家蓄藏一定量的粮食和钱,农民困难时借贷给农民,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待农民收获再以实物还贷。

关于这点,《管子.国蓄篇》④载:“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万物之满虚随财准平而不变。

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

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⑤千万。

使千室之都必有千种之藏,藏繈百万。

春以奉(供给)耕,夏以奉芸。

耒耜械器钟(种,五谷之种)穰(馕,与饷同)粮食毕取赡於君。

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

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

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轻重的大利是以重射轻,以贱而转化为平价。

万物的“满”(余)与“虚”(不足)随着国家财政的平准政策而不断变化,打破的平衡会重新再现。

人君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坚持实行平准政策。

国家使有万家的城镇储存万钟之粟和钱千万,让千家的城镇储存千钟之粟和钱百万。

储存粮食和钱的目的是:春天供给耕田,夏天供给锄耘。

耒耜等械器和种子及粮食当然是由国君供给的。

因此大商贾储积家就无法大肆盘剥民众,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国君勤谨地扶持本业。

春天借贷的钱粮收取丝织品缯帛,夏天贷出的钱粮在秋收后收取谷类。

因此,民众不会无事干,国家也不会受损失。

《管子.山国轨篇》说每年“泰春”、“泰夏”、“泰秋”、“泰冬”的“物之高下”,民“相并兼之时”,国家都要贷给农民粮食。

并说:“无赀之家皆假之械器、胜(滕)籯、屑(碎米)、糉(糗,乾粮)、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折毁借贷时所给之券)。

故力出於民而用出於上。

”(三)减免农业税在煮盐业方面增加收入,减免农业税收。

《管子.地数篇》载桓公问管子日:“吾欲(内)守国财而毋税於天下……可乎?”管仲回答说:可以。

其办法是:盐是人人都要食用的生活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咕(食)盐,百口之家,百人咕盐”。

齐国又是著名的盐产地,每年冬天从十月开始煮盐至第二年春天国家可征收到3万钟盐。

而第二年春天,由于“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

大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

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

然盐之贾(价)必四什倍”。

这时,可把高价盐,运销至梁(魏)赵宋卫濮阳。

由于无盐则肿,别国不能无盐,这实际上等于齐国煮海水为盐向天下征税了。

由于卖高价盐赚到钱,因此可以“内守国财”,而减免国内的农业税了。

二、天人和谐的思想④《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⑤钱贯,即穿钱的丝线《管子》的“天”泛指自然界,或曰“天地”,视为万物的载体,怎样处理好天人关系,实现“人与天调”,《管子》的论述主要从农业的角度,涉及遵守自然规律。

客服自然灾害和保护自然资源等一些方面。

(一)无夺农时《管子.山国轨篇》说:“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

此之谓时作。

”《管子.巨乘马篇》载,在“春事二十五日之内”,国君不可兴徭役,如果国君兴徭役,则是“起一人之繇,百亩不举。

起十人之繇,千亩不举。

起百人之繇,万亩不举。

起干人之繇,十万亩不举。

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夏天的繇役),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无止,此之谓谷地数亡。

谷失於时……此盗暴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众也。

随之以暴,谓之内战。

”这里,痛切地陈述了国君起徭役、误农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目的就是告诫统治者应不误农时,在农忙时要保证劳动者能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

《管子.轻重甲篇》则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

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

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

”这就是说在春耕农忙到来之时,大夫家要停止修缮冢墓、宫室、台榭、筑墙垣等活动,“北海”地区也要禁止民众雇工煮盐,这样便可以保证劳动力不流失他用,并使春耕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二)兴修水利人和水的关系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

水对于人,须臾不可离开,有利于也有害。

人与水和谐相处,既要趋利又要避害,也是古往今来很难处理好的一项天人关系。

自然灾害中也以“水为最大”,除害应以“水为始”。

《度地》⑥篇设想了治水的规划:需设“治水官”以精通水性的“习水者为吏”,主管水利事宜。

“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等处,普查水情,发现需要治理的地方,做好治水的准备,并拨给卒伍,备足资材,“阅具备水之器”。

治水的时机以“春三月”为宜。

这时“天地干燥……山川涸落”,“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工之事”;且“故事已,新事未起”可以抽出劳力用于治水。

为防止流水泛滥成灾,“令甲士筑堤坝大水之旁……随水而行”,修筑行水的河道。

为求河堤牢固,堤身的横切面应该“大其下,小其上”。

遇有“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修起堤防,使之“夹水四周”,成为水库。

为加固堤防,要“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

还需每年维护,取土“岁高其堤”这表明《管子》时代已有了早期的筑坝拦水及分流技术。

这里的研究表明,从水的角度探索“人与天调”,识水性,趋水利,避水害,使水与人和谐相处,为人服务,取得了宝贵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三)保护自然资源⑥管仲曰:"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人与天调”的重要方面是保护自然资源,这在《管子》时代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春秋以来,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推广,领主制生产体系的瓦解,我国社会发生了个体化和商品化合二为一的演变过程。

个体农民既产生了开辟荒地的经济冲动,又具有了大量开荒的物质技术上的可能。

商品经济借助于私有化、个体化而获得了发展的势头。

人们为了追逐利益和生活上的满足,开辟荒地、乱砍滥伐、乱不滥杀。

这些利用自然资源的广义的农业活动,在增加财富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平衡,天人和谐受到冲击。

就在《管子》作者所在的齐国,资源破坏已相当严重,临淄城附近的“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刀斧砍之……牛羊又而牧之,是以若彼翟翟也”。

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战国时期的学者如孟子、荀子等,强烈关注生态保护问题。

《管子》在这方面的论述,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适度开发。

重点是保护山水资源,做到“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基本思路是“梁泽使纵”。

“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薮泽以时禁发之”同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优良传统,《管子》率先作出相当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当代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却背离了这项传统,既不遵守自然规律,又不保护自然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经历了这些教训的人们,温习《管子》“人与天调”思想,自然会倍感亲切。

经过纠正错误,努力实现天人和谐过程,人们也开始尝试到“天地之美生”的甜头。

三、市场调控(一)调控物价利用价格波动,增加国家收入。

通过价格变动反映商品的轻重关系是《管子》轻重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管子.轻重乙篇》载:桓公问於管子曰:“衡有数乎?”管子对曰:“衡无数也。

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之序,发号出令,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