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前言花卉产业是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指出,发展花卉产业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1997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花卉产业列入我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定科学合理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省建设目标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编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由省林业厅牵头编制,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保障措施,体现花卉业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规划期内政府引导和推进福建现代花卉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成就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围绕生态文明和“森林福建”建设,我省花卉产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提升栽培技术,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拓展、花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花卉销售额年均增长13.27%。

据不完全调查,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64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253.79万平方米),总产值153.86亿元,实现销售额92.27亿元(其中:圃地销售额48.17亿元),出口创汇5443万美元,圃地销售额1.483万元/亩(全国平均值为0.575万元/亩),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漳平永福、龙海九湖、漳浦沙西、漳浦官浔、清流嵩溪、连城朋口等花卉主产区的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来自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二)区域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漳州九湖、漳浦马口、漳浦沙西、漳平永福、福州南屿、南靖丰田、南安霞美等多个花卉产业群雏形,它们各自集结了数十家花卉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特色花卉生产区。

截至2010年底,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或年花卉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已达15个;全省获得国家级“花木之乡”称号的县(市、区)、乡(镇)已达10个。

龙海的水仙花和多肉多浆植物、漳浦的蝴蝶兰和人参榕盆景、南靖的墨兰与金线莲(花叶开唇兰)、连城的建兰与寒兰、漳平的西洋杜鹃与君子兰、武平的富贵籽、延平的百合花、浦城的丹桂、闽侯的异叶南洋杉盆景和花灌木、清流的鲜切花和观赏苗木等一批特色花卉产品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在盆栽花卉快速发展的同时,观赏苗木蓬勃兴起。

2010年全省观赏苗木产值已达到48.58亿元,销售总额达36.09亿元,产业规模已接近盆栽花卉,超过盆景、鲜切花、食用药用与工业用花卉等,跃居第二位。

而依托观赏苗木兴起的园林绿化产业发展更为迅速,2010年全省园林绿化工程产值达110.6亿元,其中,工程用花产值达26.6亿元。

专栏1 名词解释花卉泛指通过人工引种繁殖,栽培于室内外,具有观花、观叶、观果、观茎等观赏价值的植物。

花卉产业即指将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切花切叶、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等作为商品进行研究、培育、种植、贮运、加工、销售以及以花卉为主体的城乡绿化、休闲旅游与花卉生产设施设备、花卉园艺资材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广义的花卉产业通常还包括观赏用的鱼、鸟、虫以及赏石、根艺等相关产业。

花卉产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益于绿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新兴产业。

(三)“科技兴花”成效日显,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形成“科教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引进和选育出了蝴蝶兰“天宝红”、“空港枫叶”、切花赫蕉“火红鸟”、向日葵“闽日1号”、“闽葵3号”等一批新优品种(品系),推广了组培快繁、花期调控、专用基质、专用肥料、采后处理、冷链运输等一批新技术,制定和实施了《观赏棕榈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等级》5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名贵国兰品种的快繁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等14项花卉科研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

围绕主推品种、关键技术培训了1万多人次从业人员,全省花卉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主要产品的商品率较“十五”期末提高10%~30%。

专栏2 福建省重点花卉产区(四)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规模企业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花卉品牌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先后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称号,花卉驰名商标数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花卉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增长,全省共有8200家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和350多家城乡园林绿化企业,其中大中型花卉生产经营企业276家,一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28家,二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126家,花卉专业户30200户,涌现了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世景园艺有限公司、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兆翔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市宏盛贸易有限公司、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漳州百花村花卉市场、厦门厦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福州绿榕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花卉企业。

许多企业开始全国性产销布局,向“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并在全国范围确立竞争优势。

(五)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闽台合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启动了龙海、武平、清流、漳平、南靖、漳浦和延平7个县(市、区)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资金8068.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950万元,建设了34473平方米标准温室及1030.4亩标准钢架大棚,大大地提升了项目县花卉设施栽培水平,培育壮大了一批花卉企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花卉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10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先后落户福建,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台商在闽创办的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景堂花卉有限公司、厦门菩提花卉有限公司、清流森源兰花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多芬园艺有限公司等已成为福建花卉业的重要力量,为推进福建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六)花卉产业链不断延伸,花事活动持续高涨“十一五”期间,不仅花卉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而且产业链不断完善与延伸,传统的种子种苗生产、花卉种植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等环节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协作更加流畅,而与此相关的一批花卉加工、花卉进出口贸易与园艺资材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晋江明发工艺有限公司、福建省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爱垦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声春现代园艺有限公司、厦门江平生物基质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富森园艺制品有限公司、漳浦仂元工业有限公司等闻名全国,新型棚室、设施、机具、器材、专用肥药、农膜、基质等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三届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和五届台湾?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并组织参加了两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五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销会和三届荷兰国际花卉园艺展等国内外重大花事活动,通过举办和参加花卉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了对外交流合作,宣传了福建花卉与福建花卉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了“闽花”市场占有率。

专栏4 “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花卉科技成果名录二、存在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花卉充分利用了自然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花卉产业链和相对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表现为种植业发达,但市场流通、配套资材发展落后,特别是缺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交易与高效物流体系,花卉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花卉交易方式落后;盆栽花卉和绿化观赏苗木多,鲜切花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省花卉产业存在低、小、散等现象;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低;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小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和经营依靠单兵作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尽管省级财政和一些地方财政加大了对花卉科技的投入,但与迅速发展的花卉产业还不相匹配。

特别是我省现有的7100多种花卉与观赏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主要商业化栽培品种依赖进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定通过的花卉新品种共有244个,而我省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卉业恢复发展以来,花卉业的发展一直受困于生产用地没规划保证,无法享受粮食、蔬菜等其它种植业在用水、用电、贷款、保险、能源补助等方面的政府优惠政策,花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花卉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产业联盟或专业合作社。

行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而生产者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信息通道不通畅,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挑战一是国内外竞争不断加剧。

花卉业相对于其它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花卉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花卉业的发展,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由于政府的重视,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花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导致我省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二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生产的土地、人工、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攀升,而产品价格得不到同步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