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近期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近期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一、规划背景和依据(一)规划的背景(二)规划依据二、产业现状(三)东北部鲜切花、种球、种苗花卉优势生产区(四)西北部加工源花卉优势生产区五、重点建设项目(一)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建设(二)空港经济区花卉物流、加工中心(三)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四)优势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五)科技研发能力建设(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五)实施项目带动,促进高效规模发展(六)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七)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科技贡献率昆明市“十二五”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一、规划背景和依据(一)规划的背景昆明花卉种植源远流长,鲜切花生产起始于滇池沿岸,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主要在呈贡县,多为小规模零星种植。

1994年省政府在昆明呈贡召开了第一次花卉生产现场会,提出把花卉生产,特别是鲜切花生产作为新兴产业来抓。

昆明市委、市政府把花卉产业列工程2、《滇中地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04-2020)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1998〕117号)4、《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云政发〔2002〕152号)5、《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6、《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2009-2020)7、《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昆政发〔2010〕13号)8、中共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的通知。

二、产业现状(一)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66%、76%24.85%。

79%,7035个国、新加坡等亚洲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在香港市场占有份额40%以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得到开拓。

3、花卉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选育出月季、香石竹、非洲菊等37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位居全国首位,并从国内外收集了大批种质资源,蔷薇野生资源152份,切花月季栽培品种269个,培育香石竹栽培品种143个,非洲菊栽培品种54个,百合野生种(变种)16个,栽培品种112个,并建立了资源圃。

在育种技术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杂交育种外,还进行了辐射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育种技术,花卉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全国领先。

4、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扶持下,花卉企业,花农合作组织也迅速成长壮大,全市涉及花卉生产、营销、市场、物流、包装、运输、加工等各类相关企业达200家(已注册140家),花卉合作组织40多个,如锦苑、杨月季、满天星、海宇、辉记、云花、云科、维生、芊卉、英茂、斗南花卉以及晋宁县中和乡花卉协会、芙蓉、兴隆、飞燕、阿子营花卉协会等,这些企业和合作组织,不仅是昆明花卉产业的中坚力量,也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基础,对花卉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有(2)区位优势明显。

当今世界花卉三大种植中心分别是中国云南、非洲中部的肯尼亚和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

昆明是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连接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交通枢纽,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前沿的桥头堡。

正在修建的昆明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并列为全国第二,随着泛亚铁路和昆曼公路的打通,昆明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3)气候资源独特。

气候资源优势是昆明发展花卉产业的最大优势,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o C,全年无霜期240天以上,高海拔、低纬度,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是世界上最适宜生产优质花卉的重点地区之一。

(4)科技支撑雄厚。

昆明区域内集中了中央、省驻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如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市农科院等,技术力量雄厚,科技研发能力强,是昆明花卉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技术支撑。

2、发展机遇(1)全球花卉生产大转移的机遇。

花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和生产10-20%2000多年昆明1、面临的挑战自加入WTO以来,昆明花卉融入世界花卉产业链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出口增长依然缓慢。

由于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为降低花卉生产成本,逐步把花卉生产向发展中国家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转移,虽然这是一种机遇,但也是一种市场渗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对手更加强大。

国内的广东、福建、江苏、四川、贵阳、辽宁、广西等省区也将花卉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

省内的玉溪、曲靖、大理等发展较快,起点较高。

我市的花卉产业正处于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由分散、粗放数量型内供为主向规模、质量效益型主供出口的转型阶段,受到来自国际国内乃至省内的竞争压力和巨大冲击。

2、制约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薄弱,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管理粗泛,种植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

2、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营销体系,扩大市场份额,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比重。

3、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昆明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花卉的地区之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它种植业。

4、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

从整体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区域优势、基础条件、花卉品种的特性,充分考虑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的功能布局。

5、坚持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升级的原则。

推进花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花卉经济总部,加强企业强强联合,促进生产、物流、贸易加工、科技研发良性运行,壮大规模经济实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6、科技兴花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力开展品种培育和改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研,其1604、市场结构比例:到2015年昆明鲜切花外销仍然要占生产总量的90%以上,其中销往国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60%,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占40%。

5、市场定位: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以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一级市场,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二级市场。

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市场。

四、优势区域布局按基础功能定位建成一个中心产业带,三个优势生产区。

(一)市场、物流、贸易加工中心产业带滇池流域主城四区及呈贡片区以发展生态林、绿化苗木、观赏植物为主,围绕滇池建成生态走廊公园,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在新机场建设15000平方米的采后加工处理中心,花卉产业发展以市场、物流、贸易加工为主。

形成带动滇中、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产业平台。

12万药用花卉深加工技术,逐步扩大生产种植规模,形成特色产业。

辐射带动滇西地区发展。

五、重点建设项目围绕建成亚洲花都、两大基地、四个中心和一个中心产业带,三个优势生产区的布局的目标,通过实施六项重点项目,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建设在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立足东南亚、南亚、面向全球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

以昆明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为总部,在广州、上海、北京、浙江、辽宁、海南等省会中心城市或大中城市建立鲜切花交易分中心市场。

建立并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的运行模式,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价格、信息联动的交易平台,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指导能力的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出口基地,亚洲最大的鲜切花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价格指导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花卉博览会展中心。

1000亩2、石林花卉产业园区。

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以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区为主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开展自有品种研发和外来品种展示,突出创业功能。

3、嵩明花卉产业园区。

依托省花卉产业园区,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高档花卉,如蝴蝶兰、大花蕙兰、洋桔梗等。

4、宜良花卉苗木产业园区。

以发展绿化苗木和地方特色花卉如茶花、兰花、杜鹃等为重点,加快花卉苗木市场建设,采取前店后仓的发展模式,力争建成西南地区花卉苗木大世界。

5、食用药用等加工源花卉优势产区。

在寻甸、东川、禄劝等县区,根据区域条件,规划发展食用药用等加工源花卉生产园区。

(四)优势产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代表的清洁农业已成为滇池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滇池流域范围内的花卉种植业将逐步退出生达万亩,3、种球、种苗快繁与示范。

种球繁育上,关键是要为种植户提供合格种球。

加速种球组培和鳞片扦插上的脱毒技术,实现创新与突破。

种苗重点进行工厂化快繁工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开发与示范。

通过种球、种苗快繁与示范项目的实施,争取到2015年优质种苗、种球自给率达到生产用量的70-80%。

4、花卉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花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以良种良法为切入点,以土壤环保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突破口,推广生物、物理综合防治技术,保护生产生态环境,控制和合理使用农业化学品,加强土壤连作障碍的综合治理,开展鲜切花基质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促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使优质鲜切花比例由现在的36.4%提高50%以上。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营销人才,特别是国际市场专业营销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应用技术推广人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昆明花卉人才资料信息档案库,收录国内外、省内外及昆明地区5亿美(三)生态环境效益根据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要求,花卉产业要走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实行科学种植,规范管理,集约化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通过大力加强城乡园林环境绿化建设,发展旅游观光观赏花卉,清洁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达到防污治污目的。

七、主要对策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对花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充分的认识,加强领导。

要加快基地转移建设的步伐,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强化服务功能,抓住新时期新机遇,化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

(二)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由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带动发展,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2、加强一村一地一品种的规模化发展,根据不同的品种规模,建设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个示范乡,1—2个示范县。

3、密切“公司+基地+农户”的关系。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能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形成特色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

促进农户与企业整合,加强土地流转,形成集约规模,加强栽培设施建设,密切“公司+基地+农户”的关系,促进由“小、散、零”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