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内镜新技术

消化内镜新技术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本世纪将是以电子内镜为中心,发展影像处 理分析的年代。它的特点为:通过微型图像 传感器(CCD)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再经过视频 处理,也就是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并 通过各种方式将图像贮存和再生,并将图像 显示在电视监视屏幕上。 当前,电子内镜已经成为主流,另外由于内 镜配件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内镜的诊断和治 疗能力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内镜诊断治疗的 适应证。
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

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早期癌的金标准,通 过染色可以提高内镜早期癌的检出率。近几十年来电 子纤维结肠镜是检查结直肠癌最敏感的手段。其最大 优点在于直观,通过它能够用肉眼看到肿瘤的大小、 形状及分布。由于癌肿本身的特点,90%以上的癌 肿可以用肉眼分辨出来,但最终仍要靠病理诊断。 在日本,通过对高危人群的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发现 率占80%,早期胃癌的比例为79%,而目前我国门 诊病人早期食道癌的检出率仅为5%,大医院早期胃 癌的诊断比例也超不过20%。因此,有必要通过色 素内镜的应用和普查高危人群来提高早期食道癌、胃 癌的检出率。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德国的Bozzini医生 于1795首创。追溯消化内镜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漫长的硬管式内窥镜时期,大约是在 1795~1932年之间。 第二阶段是纤维内镜时期,光导纤维内镜的出现,使 得体内深腔道、细小腔道直视下的诊断与治疗成为可 能。1958年光学纤维胃镜的问世,使消化内镜由单 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重要的微创治疗的手段之一。 第三阶段是电子内镜时期,超声和电子镜的问世并逐 渐发展成为目前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诊断和治 疗手段,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

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

MRI和CT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都不如结肠镜。近年来正电子断层扫描/电 脑断层(PET/CT)不仅可提供身体全身的影像 检查,还可侦探并确定局部糖代谢异常而无 形态学变化的病灶,从而增加检测出早期结 直肠癌和其复发和/或转移情况的敏感性, 显示出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潜力。但和 传统的成像技术相比,对大部分的病人来说 目前PET/CT的成本太过于昂贵。
色素内镜


在内镜诊疗中应用色素等试剂来辅助识别病 变,被称为色素内镜。利用现有的内镜系统, 只需要喷洒管和必要的染料,就能让胃肠道 黏膜呈现出新的色彩,显露隐匿的病变,指 引靶向活检,可以为常规消化内镜检查提供 安全、有用的辅助,对放大内镜更是不可缺 少的必要步骤。 分类及原理 对比法 靛胭脂 反应法 卢戈碘液、刚果 染色法 美蓝、亚甲蓝
消化内镜的发展现状与其新 技术的应用
自贡第四人民医院消化科毕小刚


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几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不 断上升,在中国,根治性手术切除仍作为主要 的手段。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是降 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消化内镜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内镜下早期 癌的鉴定和内镜下微创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 个重要的领域。现就目前消化内镜的现状及其 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光电、材料等技术的不断革新, CCD技术的不断改进, 电子内镜也不断改良,出现 了高分辨电子内镜、放大电子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 镜等。这些新内镜又与组织化学、细胞荧光等技术相 结合,发展成更新一代的内镜,如:电子放大内镜、 放大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激光共聚焦显 微内镜( LSCM)、小肠内镜和胰胆管电子内镜等。不 仅具有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取组织活检的优点,而且使 人们的观察范围明显扩大,对粘膜的分辨率也越来越 高,有能力直接观察到细胞形态和亚细胞水平 。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目前超声内镜已成为内镜领域重要的前沿技 术,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超声内镜 影像诊断学以外,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新颖介 入技术不断出现:如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 抽吸活检术(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超声内 镜引导下的引流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 针注射技术、超声内镜指导下的粘膜切除术、 胰腺囊肿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等技术已逐 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规诊疗方法 。
超声内镜(EUS)



EUS与CT检查是判断胃癌侵犯深度的影像学诊断金标 准。超声内镜已用于消化道及胰胆管肿瘤的术前分期, 对制定诊疗方案等提供参考资料尤其是对食管癌的 TNM分期意义重大,也为判断肿瘤手术切除可能性、 肿瘤随访、判断预后提供极大的帮助。 EUS能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尤其是粘 膜下的癌病变。 EUS可用于粘膜下肿瘤性质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 有关这些病变的部位、大小、起源和性质(实性或液 性)的准确资料,根据肿瘤与管壁层次及其回声特征 尚可区分胃肠道粘膜下脂肪瘤、淋巴瘤、肌层的平滑 肌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瘤等,并可显示其壁外的肿 物或器官的压迫情况。 EUS可辨认粘膜下肿瘤中的血管结构及血管源性肿物, 而避免进行穿刺或活检。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当超声内镜插入腔道后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 面的病变,又可通过扫描获得腔道壁各层次的结构特 征及其周围重要脏器的超声影像。 由于超声探头接近病变部位且采用高频技术,明显提 高了图像分辨率;同时避免皮下脂肪、肠腔气体和骨 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影响和干扰,获得清晰的消化道管 壁的层次结构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影像,发现普通 内镜检查难以观察到甚至无法观察到的细小病变,获 得比体外超声更为精确的病变信息,从而弥补普通内 镜和体外超声的不足,增加了内镜的诊断范畴及适应 范围,同时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超声内镜(EUS)自1 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经 过2O多年的发展,EUS检查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重 要影像诊断学方法。消化超声内镜可分为超声胃镜 (同时可查食管与十二指肠)和超声肠镜。按扫描方式 分为二维的线阵式、扇型扫描式和三维超声。探查血 管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 常规的超声内镜是将探头置于电子内镜端部,外配水 囊,注入无气水后可直接探查,此类探头直径约 10mm。另一类为微型超声探头,直径仅1.8~ 2.4mm,探头从内镜活检钳道伸至靶器官,可与常 规内镜检查同时进行,且易通过狭窄部位,并可伸入 胆管、胰管等小管道探查,故又称管内超声(IDU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