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主导)(二)受教育者(主体)(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教育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2)封建社会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教育法制化。
*口诀:法国仪式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题)(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口诀:全民现身多个星球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没有从哲学和伦理学中分离出来)1.《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3)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学(5)学不躐等—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1)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2)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3)关于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4)关于教育的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5)关于教学的方法:a.因材施教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育)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的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4.柏拉图的《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5.亚里士多德,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6.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a.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诗》就是在高尔基工学团真实而形象的实践记录。
集体主义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b.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c.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著有《教学目标分类学》等著作,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功能(辨析题)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区分在于计划性)1.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计划内)2.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计划外)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题)(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口诀: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题)(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四)学校文化1.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核心)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校园制度文化等。
(1)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a.环境文化:校园在校园建筑、校园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教育教学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等,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
b.设施文化: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
(2)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3.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题)(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少年期:11/12岁~14/15岁,心理断乳期和危险期2.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