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新高考研究卷创新卷语文(1)

浙江新高考研究卷创新卷语文(1)

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卷》 2020年2月《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一)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波德莱尔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透着些许慵.(yōng)懒,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钩连,蜿.(wān)蜒上升,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B.新见的巴蜀文字玺.(xǐ)印,成都船棺葬等处发现的巴蜀文字题铭,还有从道教符箓上剥.(bāo)离出来的巴蜀文字符号,都可能是汉字以外的另一种文字。

C.台风“利奇马”给临海造成了严重内涝,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不顾湍.(tuān)急的水流和腿脚上的淤.(wū)青,驾驶着冲锋舟,转移了三十多位受灾村民。

D.针眼在医学上称为麦粒肿,又叫眼睑.(jiǎn)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炎症,相当于微型的皮肤的疖.(jiē)肿,得了针眼自然会很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

【甲】文化研究使被“元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

【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

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

好不容易抓住“西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

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旁门左道的怪诞。

【丙】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

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80年代的文学逊色。

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切入B.游刃有余C.桀骜不驯D.更是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8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75336处,较去年同期增加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逊雨林。

B.实名认证、时间限制、一键禁玩等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直播乱象;限制14岁以下儿童开直播、发视频,才真正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C.姜先生以陶渊明的“樊笼”和欧阳修的“金笼”为例,称它们虽有人处其中志不得伸的意味,但其重心并不在困境本身,而在冲出困境以实现退隐的夙愿。

D.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自称还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冷饮在古代被称为冰食。

①,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其中的“凌阴”即冰窖。

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之用。

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藏冰很难,②,冰块几乎成了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宋元时期,冰食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

到了清朝,③。

“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需数文钱,购一巨冰。

”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可见当时冰块的廉价与普及。

①②③6.阅读下面的处警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注】处警:指接到指令或报警之后,前去现场处置紧急或危险情况,并向报警人或当事人了解情况。

(1)用一句话概括“技防报警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分)(2)简要评价处警的工作机制。

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

(4分)80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1977年在慈溪上林湖窑址出土了一件罐形青瓷墓志,器身筒形有圈足,罐内有“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铭文,说明至迟在晚唐上林湖地区已有贡窑。

贡窑生产进贡的青瓷,都是精品,没有别的特殊地方。

唐朝廷内库藏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的青瓷酒杯。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更证明了越窑向唐朝廷进贡优质青瓷的事实。

可见,唐秘色瓷的“秘色”乃精品之义。

关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北宋赵令畤说“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故云秘色”。

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曾发现官样刻花碗瓷片,图案繁缛,饰以龙纹、褐彩等,这在其他普通窑址中极难见到。

这一时期的秘色瓷专指此类釉色“似一泓清漪”的上层贵族专用瓷。

宋以后,越窑衰落,李日华云“南宋时,余姚(今慈溪)有秘色瓷,粗朴而耐久”,陆游记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似余姚县秘色也”。

自此,秘色瓷成了类越青瓷的泛称。

(摘编自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材料二:最早写诗赞美秘色瓷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881),他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那么秘色瓷始烧于何时呢?秘色瓷能得到当时诗人的赞誉,应是在它出现一段时间以后。

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漆平脱瓷碗色青黄外,其余均呈青绿或湖绿色,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显示出烧制技术的成熟。

因此,在其之前还应有一个发展过程。

但据现有实物资料看,九世纪以前越窑瓷器出土量少,说明生产规模极其有限。

从九世纪初开始,越窑纪年瓷器大量出现,制作技术大有进步,原料加工精细,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具备了烧制秘色瓷的基本条件。

另外,中唐以后越窑瓷器已作为贡品贡奉唐王朝,尤其是慈溪上林湖出土的唐光启三年(887年)铭罐形墓志中有“贡窑”二字,更印证了史料有关的记载。

越州贡奉朝廷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精品,即秘色瓷。

据此估算,越窑秘色瓷约在九世纪中叶出现了。

(摘编自孙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材料三:秘色瓷多用青绿色釉,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如静谧湖面一般。

法门寺塔出土的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就是这样的代表。

这只瓷瓶造型端庄规整,线条优美,通体明亮泛绿,瓷化程度极高。

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秘色瓷盘,通体施有青绿色的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饱满,器形规整。

在灯光下,碗和盘内明澈透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于碗内或盘内。

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在烧制前,工匠巧妙地将器物底部设计成微微向内部凸起的造型,这样便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弧面,再配以青绿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成为一个类似凸面镜的构造,从而让光产生了散射,形成了神奇的视觉观感。

这便是秘色瓷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原因。

秘色瓷的釉色含蓄质朴,蕴含着坚韧容忍的文化意味,与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秘色之青可融人为于自然,亦可融自然于人为,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摘编自付少飞《揭秘千年珍宝——秘色瓷》)7.下列对材料中“秘色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秘色瓷是青瓷中的一种类型,“秘色”的含义在历史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就瓷器品质而言,有时就使用群体而言,有时就釉色品相而言。

B.秘色瓷的始烧时间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此时人们开始使用匣钵装烧,这使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精美绝伦的瓷品,获得了诗人陆龟蒙的赞誉。

C.秘色瓷胎质细腻,多用青绿色釉,光洁莹润,能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神奇视觉效果,表现了中国古人工巧胜自然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D.秘色瓷的出现是越窑青瓷烧制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晚唐上林湖地区贡窑生产进贡的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代表了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林湖后司岙五代窑址所发现的官样刻花碗瓷片,之所以很难在其他普通窑址中见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国规定秘色瓷“不得臣庶之用”。

B.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色纯正润泽,造型精雅庄重,这充分说明越窑秘色瓷从烧制开始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自然成为朝廷贡品。

C.工匠们将碗或盘的底部设计成类似凸面镜的造型,利用光的散射,让秘色瓷碗或盘产生“无中生有”的观感,巧妙地将人为与自然融为一体。

D.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含义演变、始烧年代、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等方面介绍了神奇的秘色瓷,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宏观概要式的了解。

9.简要概括秘色瓷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演变趋势。

(4分)(1)演变轨迹:。

(2分)(2)演变趋势:。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水葬蹇先艾“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

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

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

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

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

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

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

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

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

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

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

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

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

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