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气提高采收率
一.注气原理
2.注气方式
吞吐
直接气驱
气水交替(WAG) 复合气驱 等…
3.气驱分类
根据混相能力又可分:
混相驱 非混相驱 近混相驱
4.基本原理
• 当注入气与原油两相间界面张力等于0时,界面消失,两 相变成一相,此时就称作混相; • 对注气来讲,压力越高驱油效率越高,但当压力高到一定 程度,油气间达到混相此时的压力称为混相压力,这时驱 油效率一般可高于90%。 • 达到混相的最小压力就称为最小混相压力(MMP如下图)
CO2
原油 溶剂
回压调节器
观察窗
恒温空气浴(Constant Temperature Air Bath)
(1)细管实验(Slim-Tube Experiments)
注入1.2HCPV时的 采收率(%)
100 90 80
70
60 50
MMP
6.0
7.0
8.0
9.0
10.0
试验压力(MPa)
注入PV与采收率的关系
按任何比例都能与原油完全混合的溶剂,以便使
所有的混合物为单相,这就是一次接触混相。 中等分子量烃(如丙烷、丁烷或液化天然气), 是常用来进行一次接触混相驱的注入溶剂。
5.混相驱油机理
• 5.2 多级接触混相驱
• 原油与注入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重复接触而靠组分 的就地传质作用达到混相的过程,称作多次接触混 相或动态混相。 • 多级接触分为:
气 油 比 (m /m )
3
3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3.长岩心实验-注氮气长岩心驱替实验
15000 气油比 累积采收率 60
50
气 油 比 (m /m )
3
10000
6.不同注入气类型与适用条件
• 6.3 氮气 氮气驱适用条件见下表。
原油和油藏主要参数 原油相对密度 原油粘度(mPa.s) 原油组成 含油饱和度(%PV) 储层类型 有效厚度 建议值 <0.8498 <0.4 (C1~C7)含量等 >40 带少量裂缝或高渗透 带的砂岩、碳酸盐岩 相对较薄,除非为倾斜油藏
m
2
0.9100~0.7628 0.04~0.3
30~98
)
无临界值 >1218m(>548m) 无临界值 1230~4842
说明: 1. 非混相驱参数指标见表中第二列带括号值。 2. 作业最小深度以保持混相性所需压力定,不能超过所处位置的地层破裂压力。 3. 根据原油性质,所需混相压力从8.48MPa(液化石油气一次接触混相)到28.3~35.4MPa(高压干气驱)。
孔隙度(%) 油藏温度(℃) 埋藏深度(m)
说明:1、原油中要有一定的胶质,以维持氧化反应的连续性。 2、油藏储层岩石中最好含有粘土矿物和金属成分,对氧化反应起到催化作用。
7.注气评价方法
关于注气提高采收率评价和研究,国内基本形成了一套注气 评价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地质评价、开发可行性评价、经济 可行性评价。
7.注气评价方法
表11-5 注气评价实验目的设备及选择依据
评价项目 膨胀实验 最小混相压力测试 研究目的 注入气与原油相互作用 油藏注气MMP PVT仪 细管实验仪、升泡仪 测试设备 选择依据 用于相态模拟调整交互作用系 数校正,必作 对可能混相的油藏建议作,明 显不能混相也可不作 建议都开展,可通知此实验模 拟反推相渗曲线 针对高含蜡、沥青原油和低渗 储层中应当考虑作 对注CO2建议作,对烃和氮气可 不考虑 机理研究用,也可作为相态模 拟数据,一般可不作 机理研究用,一般可不测
G+A
M1(L1+G1)
第一次加富气相
G1比G含有更多的C2-6
G1+A
M2(L2+G2)
第二次加富气相
P, T
G2
M1 M2
K
G2比G1含有更多的C2-6
G2+A
K
L1 L2
油藏流体A
K+A 混相排驱 C2-6
C7+
5.混相驱油机理
• 5.2 多级接触混相驱 • 向后接触混相(凝析式气驱):而向后接触是指 平衡液相与新鲜注入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相间传 质,使富气中的中间烃组份不断进入平衡油相, 使油相越来越轻从而实现混相 。
(2)直接观测法
P=P1 T=Treservoir Oil
CO2
(2)直接观测法
P=P2>P1
T=Treservoir Oil
CO2
(2)直接观测法
P=P3>P2
T=Treservoir Oil
CO2
(2)直接观测法
MMP=P4
P=P4>P3
T=Treservoir
?
Oil CO2
(2)直接观测法
长岩心驱替不同开方式 评价 固相沉积实验
不同注入方式、流体、储层条 件下驱油方式优化 气驱过程中有无固相沉积
长岩心驱替装置 PVT和岩心设备
注气对储层物性影响 多次接触混相实验
研究注入气对储层的影响 多次接触机理
短岩心驱替装置 PVT仪
原油—注入气扩散
油气间扩散系数
PVT和岩心设备
一维层状实验
平面模型评价实验
向前接触混相(蒸发气驱) 向后接触混相(凝析气驱)
5.混相驱油机理
• 5.2 多级接触混相驱 • 向前接触混相(蒸发气驱):平衡的气相与新鲜 的原油相接触,通过蒸发或抽提油中的中间烃组 分,从而使气越来越富而实现混相。
5.混相驱油机理
•5.2 多级接触混相驱-蒸发式 CO2
注入气G G1
2
原油相对密度
项目实施的最低深度 英尺 米 760 853 1006 1219
<0.8251 0.8654~0.8256 0.8871~0.8660 0.9218~0.8877 >0.9218
2493 2800 3300 4000 不能混相驱
2. CO2非混相驱(较低的原油采收率)
0.9792~0.9224 >0.9792 1800 549 所有油藏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实施 3.原油粘度(mPas): <10mPas(混相) <600mPas(非混相) 说明:1、油藏埋深<549m,所有油藏均不能进行超临界点CO2的混相,非混相驱。 2、裂缝,高渗透条带降到最少。 3、油层较薄,陡峭油藏例外。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2.1、常规注气实验评价研究 1.膨胀实验
定义:在地层原油配样恢复到地层条件后,在泡点(或露点) 压力下,对流体进行若干次注气,每次加入气体后,饱和 压力和油气性质均发生变化,对油气体系性质的参数进行 测定后,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气体,直到加入注入流体后泡 点压力上升到要求为止。
3
现行值 0.8348~0.762平均渗透率( 1 0
深度(m) 温度(℃) 限制
m
2
)
无临界值 >1827 无临界值 发展混相驱只能在轻质油、挥发油油藏和很高压力下达到,因此埋藏 要很深。 3045~5633
6.不同注入气类型与适用条件
• 6.4 空气 空气来源广泛,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新工艺技术,新的应用领 域,它既可用于重油(稠油)油藏,也可用于轻中等密度油藏。
MMP=P5
P=P5>P4
T=Treservoir
Why ?
Oil
CO2
2.最小混相压力( MMP)的确定方法
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因素
• 原油的组成和性质
– 原油的API重度 – C5~C30的含量 – C5+分子量
• 温度 • 注入气体的组成
混相压力与原油分子量的关系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3.长岩心实验
长岩心驱替试验至少可验证以下问题: ①在比细管试验更接近于现场驱替的条件下,注入气能否 用于三次采油? ②什么样的注气方式会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③气体驱替过的油层中,残余油饱和度是多少?
④气体驱替原油发生沥青沉降或溶解矿物质对油层渗透率 的影响。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3.长岩心实验-自然能量衰竭实验
5.混相驱油机理
• 5.2 多级接触混相驱-向后接触混相(凝析气驱)
CH4
G1 G2
注入气G
P, T
M1
M2
K
L1 油藏流体A
L2
K+G 混相排驱
C2-6
C7+
6.不同注入气类型与适用条件
• 6.1 二氧化碳 CO2驱分为:CO2混相驱、 CO2非混相驱。其中CO2驱适用条件 见下表。 1. CO 混相驱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西南石油大学 2012年3月
主要内容
一.注气原理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三、注气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设计 四、注气提高采收率实例
一.注气原理
1.气体类型
烃类气体混相驱(Hydrocarbon
干气(贫气)驱(Lean-Gas
Miscible)
Flooding/ Vaporizing-Gas Drive) Condensing-Gas Drive)
膨胀实验主要目的:研究注入气后原油的物性变化,尤其是 泡点压力与膨胀系数,这是注气数值模拟中必须用到的基 本参数 。 实验设备:常用PVT仪
。
二、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
对富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为了减少凝析液的损失常开展 注气保压开采,注入介质的种类很多,即可以采用干气回注、 注N2、注CO2等。下表是在不同的注入量下的露点压力上升 情况。
4.基本原理
• 针对烃类气驱,在地层压力一定时,随着烃
气中间烃含量(富化程度)升高,驱油效率
升高,能达到混相的最小富度称为最小混相 富度(MME),此时的组分称为最小混相组 成(M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