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2. 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3.掌握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概念。
2.借助翻转课堂和“四重表征”学会知识的探究与归纳。
3.通过对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探究学习,了解手持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划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划分
【教学方法】:微课和翻转、实验探究、手持技术辅助
【实验准备】:食盐固体,食盐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水,电极,电源、灯泡,传感器等
【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课堂答疑、实验探究、总结知识框架
2.展示:微课统计截图 ppt 疑问总结知识框架
3.课前收到一些疑问,经老师整理概括,大致有这些疑问。
4.疑问1;氯化钠水溶液导电,为什么氯化钠就是电解质?
5.疑问2:酸分子为什么能变成离子,是化学变化吗?
6.疑问3:酒精的水溶液为什么不导电?
7.疑问4:金属、石墨也能导电,导电原因是什么?
8.疑问5:NaHCO3属于酸式盐,为什么不能电离出H+?
……….
总结知识框架、设问:如何判断是否导电?
第一部分:疑问 1 答疑
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宏观表征
[实验]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O-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
(2)纯水,灯泡也不亮;
(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
(E-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
学生活动:(P-预测)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NaCl =Na+ +Cl—
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微观示意图解析实验现象。
导电原因: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离子、电子…)
教师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和氯离子脱
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
设问:此导电性实验通过灯泡是否发亮来判断导电与否,有何不妥?
环节3:微观表征→曲线表征
教师活动:(引导)我们通常用物理量“导电率”来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可以定量的表示
导电性强弱,导电率越大,溶液导电能力就越强。
学生活动:(P-预测)学生预测曲线的变化趋势:由“灯泡越来越亮”可以推测到,导电率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师活动: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导电率传感器置于纯净水中,开启数据采集器,将少量NaCl固体慢慢地加到纯净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同步显示出溶液导电率曲线的变化过程,得到导电率的变化曲线。
学生活动:(O-观察)观察实验,记录导电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与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解释。
(E-解释)分析曲线:起初溶液的导电率几乎为零,说明纯净水几乎不导电;随着NaCl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解并产生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电率不断上升,
原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逐渐增高,溶液的导电性不断增强。
第二部分:疑问2答疑
实验:测定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电导率。
学生活动(P-预测):导电率不为零
教师活动: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O-观察)现象:导电率不为零
学生活动(E-解释):氯化氢、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时,都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离子。
HCl = H+ + Cl-
NaOH = Na+ + OH-
第三部分:疑问 3 答疑
[实验]测酒精的导电率
教师活动:由导电率数据我们知道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这3种化合物都是电解质,那么酒精的导电率?学生活动(P-预测):导电率为零
教师活动:完成实验, 测无水酒精的导电率
学生活动(O-观察)现象:导电率几乎为零但不为零
学生活动:猜想微弱导电的原因
1、酒精自身产生了电离
2、酒精不纯,其中有其它物质发生了电离.
教师活动:酒精标签,含水<0.03%,可能由水造成的。
学生活动: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向酒精中加水,测导电率的变化
学生活动(P-预测):导电率变化
教师活动: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O-观察)现象:导电率增大
教师活动(E-解释):酒精不能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而导电,但水有弱导电性。
水是电解质,酒精
是非电解质。
看水中加食盐的导电率图
第四部分:疑问 4 答疑
学生活动:讨论单质导电原因
教师活动:自由移动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造成,单质导电是由于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第二环节:重新总结本课知识点、深化认识电解质定义种类、电离与通电的关系
第三环节:进阶练习数据反馈,检查测试
教师活动:进阶练习统计截图展示、ppt解析点评
学生活动:平台能力小测试
教师活动:统计展示、ppt解析点评
第四环节:发表收获、发现。
附进阶测试:
1、下列关于电解质叙述正确的是()
A溶于水后能导电的物质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导电性很强的物质D在水溶液中或熔融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时生成H+的化合物是酸B水溶液呈酸性的物质是酸
C能与碱反应生成水的化合物是酸D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aCl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生成了Na+Cl-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OH-的化合物都是碱
C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多
4 、BaSO4难溶性盐,可用作钡餐透视药剂。
在熔融态下BaSO4可导电的原因是()A是电解质B存在离子C存在电子D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非电解质B若不是电解质,就是非电解质
C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D熔融氯化钠是电解质
6、下列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A 食盐水
B 水
C NaHSO4
D Ca(OH)2
7、属于电解质的一组是()
A CO2NH3HCl
B H2SO4HNO3BaCl2
C H3PO4H2O Cu
D KNO3NaOH 酒精(C2H5OH)
8、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aO 放入水中CaO + H2O = Ca(OH)2
B NaHCO3溶于水NaHCO3 = Na+ + H++ CO32-
C Al2(SO4)3溶于水Al2(SO4)3 = Al3++ SO42-
D NaCl 溶于水NaCl = Na+ + Cl-
9、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 CuO 放入水中CuO + H2O = Cu(OH)2
B NaHSO4溶于水NaHSO4 = Na+ + H++ SO42-
C NH4NO3溶于水NH4NO3= NH42++ NO 3 2-
D NaCl 溶于水NaCl = Na+ + Cl-
10、某溶液中只含有Al3+Na+SO42- 三种离子,已知前二种离子的个数比为1:1 ,则溶液中Na+与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 2:1
B 2:5
C 1:2
D 3:4
附课堂能力小测试: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融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2.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A.NaCl B.酒精C.HCl D.KCl
3.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的是()
A.KClO3溶液B.液态HCl C.KCl溶液D.NaCl晶体
4、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aO 放入水中CaO + H2O = Ca(OH)2
B NaHCO3溶于水NaHCO3= Na+ + H++ CO32-
C Al2(SO4)3溶于水Al2(SO4)3= Al3++ 3SO42-
D NaHSO4溶于水NaHSO4= Na+ + H++ SO42-
5.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NaCl水溶液③液态NaCl ④汞⑤固体BaSO4
⑥蔗糖(C12H22O11) ⑦酒精(C2H5OH) ⑧熔化的KNO3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①②⑤⑧
B ①③⑤⑧
C ①②③⑤⑧
D ①②③④⑤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