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意义》,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
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的,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打下基础。
因此,我认为概率的正确理解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概率,面对概率意义的描述,他们会感到困惑:概率是什么,是否就是频率?因此辩证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2)、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2.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重点谈谈整个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问题:下列事件中,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通过生活情境,一方面突出复习随机事件的判断,另一方面,可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创设情境实验探究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试验,我们今天抛掷的结果会与他们一致吗?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十组,要求每组掷一枚硬币60次,并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①: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是否为0.5?
提问②:如果把全班十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会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通过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这个表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惜时间的精神(比如:皮尔逊投了24000次,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时间),又惊喜的看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
以上分三步实施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
到这时,学生已经看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
n
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
其中m是事件A 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①: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大部分学生能得出0<p<1。
教师预计到:只有少数同学可以想到p等于0和1,为给这部分同学表现的机会,教师要他们来解释:什么时候概率p等于0、1?
思考②: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
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精确到0.01);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精确到0.01)?
这个例题,是利用抽样检测这种大量重复试验,让学生先计算优等品的频率,然后观察频率稳定在哪个常数附近,从而选取这个常数作为优等品的概率。
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92、0.96,概率为0.95。
突破难点1。
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小结归纳课堂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理解概率的意义,揭示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