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大草原

15 锡林郭乐大草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三、教材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欢腾的场面描写,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理解、感悟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

感受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把读贯穿全文。

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等。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边读边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趣入境。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领略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老师来考考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出示字词,生读
谁来说说大草原的特点?分别是哪些自然段描写的?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进那水草丰美的地方,去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
①用“——”划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草原广阔的句子;
②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的美丽?并画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

(1)感悟草原“广阔”。

①指名读描写草原广阔的句子。

②课件出示图片、句子:品析“满眼”“铺”,品读“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师:哦,现在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绿绿的青草,再往左边看看,往右边看看,看看近处,再看看远处,你看到的都是(绿草).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
师: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铺”是什么意思?平常往地上铺什么?大草原就像铺上了什么?都铺向哪了?
哎呀,软绵绵、绿油油的青草就像给大草原铺上了一块大大的绿色地毯,一直铺向了(山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整个草原覆满了青青的野草。

感悟草原“广阔”。

(2)品读探究,感悟野草“美”。

A、(此时边说边点击出示句子:山岭上、平原上、深谷里,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品读“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并通过媒体展示图片,体会草多。

B、创设情境,品析“没过”。

(孩子,你今年几岁了?如果让你站在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草比你高还是比你矮?)体会草高。

C、如果在那里捉迷藏,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体会草趣。

师: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

绿得广阔!绿得美
(3)展开想象,感受湖水的神奇。

A、课件出示草原湖水图,感受水“美”。

B、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理解比喻句。

出示图片:这是一洼什么?这又是什么?这有多少湖水
师:理解“嵌”
师: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呀?
这神奇的湖水让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们想想还能映出什么呢?
师: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看谁读的美。

(4)读中学写,感受花“美”。

A出示图片:师指图说:这就是文中说的三种花。

指着第一幅山丹丹花图问: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样的山丹丹花?
指着第二幅牵牛花图问:这是什么样的什么花?
指着第三幅铃铛花图问:这又是什么花?
师:只有这三种花吗?(不是,各种各样)
B师: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欣赏白板课件中野花组图
C、师生合作读描写野花的句子。

D、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试着说句子:果园里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第一,二自然段都是讲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但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叙述,第二自然段是具体描写。

第一段是第二段的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先写了无边无际的、茂盛( 野草),接着又描写了一洼洼,清凉的( 湖水),最后描写了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个自然段的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

过渡: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但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认识过渡段:
(1)师: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
(2)这句话是文中的哪个自然段,齐读。

(3)它的前半句写的是哪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写的是哪一段内容?这句话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它是过渡段。

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应该尝试使用。

3、学法迁移,感知大草原的欢腾。

(1)出示自学提示,明确要求:
结合下图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方法去学习第四自然,完成下面的问题:默读课文四自然段,想一想:
A、你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
B、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乐玩耍的情景。

(2)个人阅读,自主思考与整理。

(3)汇报交流,展露个性见解:用“因为有了什么所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小结:
第四段生动的展现了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先写了多种(动物)的活动,有写了(牧民)骑马挥鞭高歌的情景。

这一段同第二自然段相比,是(动态)的描写。

朗读时候语速稍快,表情热情奔放。

(二)总结拓展,实践创新。

1、总结全文:在这么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中,动物、人相处非常和谐,我们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美丽!
2、拓展:A·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感想?
B·展开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
是什么样子?
突出“为什么这么美?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办?”(激发学生爱护环境)3、总结全文:
(三)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反思:
本课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把读贯穿全文。

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等。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

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

孩子们抓住“满眼绿色”、“一直”“铺”等词去体会草原的广阔美丽;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

学生只有感受还不行,还得发挥学生的想象,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边读边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如:我问学生:“这神奇的湖水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热爱。

此外,我从引导学生学习片段的时候,根据年段要求,对课文中的结构进行解说,让学生了解了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总分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叙述,第二自然段是具体描写,而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野花”的句子又是总分结构展开描写的。

第三自然段是把第二第四自然段连接起来的过渡段,而二四两段则在描写方式上分别采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用上这些方法。

本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课堂教学环节还有欠缺,组织得不够严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