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国际贸易学笔记

(完整版)国际贸易学笔记

《国际贸易学》复习笔记绪论前言1、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对外贸易量:指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基期价格作参照,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量可更准确反映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

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选择里会有计算,判断贸易条件改善还是恶化】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交换比率。

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它用贸易条件指数反应。

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改善;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恶化;当贸易条件指数=100时称贸易条件不变。

【例】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1998年时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以数字说明该国1998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答:以1990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出口价格指数=100-100×6%=96 进口价格指数=100+100×12%=112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 96/112)×100 =85.7因为净贸易条件85.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

即1990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1998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

说明1998年贸易条件恶化。

【例】假定某国以1995年的年价格及出口数量为基期;其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出口商品数量指数为150%。

试计算该国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答:(1)以1995年为基期,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80/120)×100 =66.7因为净贸易条件66.7小于100,所以贸易条件恶化。

即1995年1个商品换回1个国外商品,而2000年1个商品只能换回0.857个国外商品。

说明2000年贸易条件恶化。

(2)以1995年为基期,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收入贸易条件=(80/120)×150=100因为收入贸易条件等于100,表明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所以2000年收入贸易条件不变。

3、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它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表示各洲、各国或各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5、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国际贸易中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

它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6、国际贸易的分类:(1)以货物移动方向为标准的分类: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2)以是否有第三国或地区参加贸易为标准的分类: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3)以清偿工具为标准的分类:现汇贸易、易货贸易(4)以交易手段为标准的分类:单证贸易、无纸贸易理论篇1、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学说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其根本观点为金银为社会的惟一财富,主张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持贸易中的顺差。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期):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2、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内容: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

评价:指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理论建立,肯定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3、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内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利,即“两优取其最优,两略取其次略”。

评价:积极性: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深刻的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为以后贸易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局限性: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在国际间不等量的劳动可以相交换;它把国际分工看做是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自然的永恒范畴;该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4、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念:要素禀赋论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故常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

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书上主要内容:要素供给比列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步津斯基定理课件主要内容:(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不同;(3)一国出口的产品时、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丰富而便宜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时它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产品。

另一种说法(参考):第一,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国家之间商品(要素)价格的差别。

第二,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差异),使各国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第三,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四,国际商品贸易可代替要素流动,可以解决要素国际间分配不均,导致商品、要素价格(包括工资)趋于均等化。

*注意: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萨米尔森认为: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间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必然·评价:(1)进步性: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比较优势;并将个凉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2)局限性:假定各国所有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固定不变,且充分利用,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假定各国生产技术固定不变,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消费者偏好固定;假定国内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自由流动,整体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假定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不起作用,从而国际市场价格由供求力量决定。

5、列昂惕夫之谜·内容: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从理解上背诵](1)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显示。

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2)需求偏向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

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违背了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3)贸易壁垒论(书上为贸易保护说):H-O模型分析的是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障碍。

由于政治和利益集团的需要,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容易出口。

此外,关税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刺激了国内L 型产品的生产,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反而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4)自然资源论:H-O模型中没有考虑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而这些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产品,也需要大量资本。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实际上进口的是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5) 要素非同质论:里昂惕夫自己在分析"谜"产生的原因时,就实际上提出了生产要素(劳动力)非同质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评价:(1)实证分析,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对谜的解释深化了人们对要素禀赋的认识,出现了新要素贸易理论(3)推动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6、新要素理论:内容:该理论综合了技术要素说、人力资源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