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试题一、填空题(20分)《世说新语》是中国1、(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晋人物言谈轶事的2、。
是由南朝宋宗室3、(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峻作注。
全书原4、,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5、、政事、6、、方正、雅量7、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8、到9、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 10、、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选择题(30分)1、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出,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挽回元方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表示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文章用语和人物刻画的主人公是太丘。
3、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就是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5、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xù)B.拟(nǐ)C.在不(fǒu)D. 韫(yù)雪骤(zhòu)6、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友期行(约定)B. 去后乃至(才)C.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D. 下车引文(引领)7、《咏雪》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女”一词古今意义相同指儿子和女儿B. 未若柳絮因风起: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C.最后一句补充点明了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 太傅/寒雪/日/集B.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C.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D.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B. 期古义:约定今义: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如定期,限期C.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约定D. 引古义:拉 ,牵挽今义:带领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俄而:一会儿B.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C. 不:通“否”,不在D. 委:丢下、舍弃11、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错误的一项是()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比喻)B.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夸)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比喻)D.未若柳絮因风起(夸)12、《咏雪》一文中,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太傅寒雪日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B. 咏雪的直接原因:太傅寒雪日集。
C. 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D. 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13、与“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差强人意B. 参差不齐C. 成绩差D. 出公差14、《咏雪》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奕女: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奕,字无奕.。
B. 王凝之:王羲之、字凝之,大书法家。
C. 胡儿:即朗.朗,字长度,安哥哥的长子。
D. 太傅:即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郡阳夏人。
15、文言文特殊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省略句:太傅寒雪日集B.省略句:撒盐空中差可拟C. 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D. 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文言文阅读(50分)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列题目(16分)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
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口中,啮破即吐之。
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
王正色面壁不敢动。
半日,去。
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
”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
文度曰:“故应让杜、许。
”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于地取/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2.解释文中的词。
(3分)(1)瞋()(2)数()(3)阙()3.翻译文中句子。
(6分)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4.结合短文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2、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18分)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清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舒以上。
”【《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舒有余。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何如我?”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7.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舒。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3分)3、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18分)太傅盘桓东山。
时,与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行不止。
既而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坐。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9.解释下列字词(6分)(1)盘桓:(2)唱:(3)神情:(4)犹:10.翻译下列语句(6分)(1)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2)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11.从文中可以看出太傅是个怎样的人?(4分)答案:一、填空题1、南朝宋时期2、笔记小说3、义庆4、八卷9、宋8、汉末10、人物评论二、选择题BDDCD DACCA DBABB三、文言文阅读1.A2.(1)瞋(同“嗔”,发怒意思)(2)数(诘责,数落)(3)阙(缺少)3.(1)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2)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4.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5.C6.A7.A8. (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9. (1)徘徊,逗留。
(2)提议(3)精神兴致(4)仍然10.(1)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
(2)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
11.处变不惊、遇事冷静能沉得住气,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足以镇抚朝廷外,安定国家。